[发明专利]智能防止眼睛伤害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177060.9 | 申请日: | 2018-03-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34438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27 |
发明(设计)人: | 王昆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昆 |
主分类号: | G06F11/34 | 分类号: | G06F11/34;A61B3/11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10600 湖南省***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眼睛伤害 匹配 瞳孔反应 图像处理 图像识别 移动终端 应用反应 语音报警 智能 瞳孔 观看 检测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智能防止眼睛伤害的方法,该方法包括提供智能型防伤眼式移动终端,在有针对性的图像处理和图像识别的基础上,对用户瞳孔反应程度的检测,判断瞳孔是否因为观看时间过长而出现反应程度与应用反应程度不匹配的情况,并在存在不匹配的情况下及时进行观看时间过长的语音报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智能防止眼睛伤害的方法。
背景技术
瞳孔的变化范围可以非常大,当极度收缩时,人眼瞳孔的直径可小于1mm,而极度扩大时,可大于9mm,虹膜的括约肌能缩到其长度的87%,这是人体其它的平滑肌或横纹肌几乎不可能达到。成人瞳孔直径一般为2-4mm,呈正圆形,两侧等大,两侧差异不超过0.25mm,但如双眼瞳孔直径相差0.25-0.5mm,瞳孔反应及药物实验均无异常,可以认为是生理性瞳孔不等。
瞳孔的大小除了随光线的强弱变化外,还与年龄大小、屈光、生理状态等因素有关。瞳孔反应分以下数种:对光反应,暗反应,调节集合伴随瞳孔反应,睑反射。
当前,人们使用各种移动终端设备的时间过长,依赖性过大,常常限于观看移动设备显示屏上的内容而无法自拔,因此,需要一种即时警告机制,对人们观看移动终端设备时间过长的情况进行检测和警告。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智能防止眼睛伤害的方法,在有针对性的图像处理和图像识别的基础上,对用户瞳孔反应程度的检测,判断瞳孔是否因为观看时间过长而出现反应程度与应用反应程度不匹配的情况,并在存在不匹配的情况下及时进行观看时间过长的语音报警。
本发明至少具有以下三个重要发明点:
(1)通过对用户瞳孔反应程度的检测,判断瞳孔是否因为观看时间过长而出现反应程度与应用反应程度不匹配的情况,并在存在不匹配的情况下及时进行观看时间过长的语音报警,从而基于用户的生理特性避免用户眼部的过度使用;
(2)采用了两级滤波联动处理机制,采用复杂性更高的小波滤波设备作为后级滤波设备,采用复杂性较低的递归滤波设备作为前级滤波设备,只有在前级滤波不满足信噪比要求的情况下,才启动复杂的小波滤波设备进行二次滤波,从而在不影响滤波效果的同时,降低了滤波的运算量;
(3)采用了多种类型的数据处理设备协同对图像进行各种处理,建立了基于图像像素点变化程度的目标区域的分析机制,从而降低了目标分析的运算量。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智能防止眼睛伤害的方法,该方法包括提供智能型防伤眼式移动终端,在有针对性的图像处理和图像识别的基础上,对用户瞳孔反应程度的检测,判断瞳孔是否因为观看时间过长而出现反应程度与应用反应程度不匹配的情况,并在存在不匹配的情况下及时进行观看时间过长的语音报警,所述智能型防伤眼式移动终端包括:
图像采集设备,设置在移动终端上,用于对使用移动终端的用户的眼睛部位进行图像数据采集,以获得实时眼部图像,并输出所述实时眼部图像;
递归处理设备,设置在移动终端上,与所述图像采集设备连接,用于接收所述实时眼部图像,对所述实时眼部图像执行自适应递归滤波处理,以获得第一滤波图像;
信噪比检测设备,与所述递归处理设备连接,用于接收所述第一滤波图像,并对所述第一滤波图像的信噪比进行解析,当解析到的信噪比大于等于预设比例阈值时,发出无需处理信号,当解析到的信噪比小于预设比例阈值时,发出继续滤波信号;
小波滤波设备,与所述信噪比检测设备连接,用于在接收到所述继续滤波信号时,对所述第一滤波图像执行小波滤波处理以获得并输出第二滤波图像,还用于在接收到所述无需处理信号时,将所述第一滤波图像作为第二滤波图像输出;
数据提取设备,与所述小波滤波设备连接,用于接收所述第二滤波图像,将每一个像素点的Y亮度值的平方值、U亮度值的平方值和V亮度值的平方值相加后并除以三以获得颜色统计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昆,未经王昆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17706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