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建筑框架设计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183059.7 | 申请日: | 2018-03-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8532938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21 |
发明(设计)人: | 王深山;刘喜;刘凯仁;吴强;周中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建五局华东建设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G9/00 | 分类号: | E04G9/00 |
代理公司: | 温州瓯越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3211 | 代理人: | 吴继道 |
地址: | 200000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建筑 框架 设计 方法 | ||
本公开提供一种建筑框架设计方法,所设计的建筑框架包括模板支撑部和模板部,所述模板支撑部包括多个纵梁部(1)、多个横梁部(5)、多个斜撑部(4)、多个主肋部(2)和多个次肋部(3);本公开的设计方法结合计算机技术和图像处理技术对建筑框架进行设计,设计的建筑框架稳定性高。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建筑设计方法,尤其涉及一种建筑框架设计方法。
背景技术
建筑模板是混凝土的成型模具,分为上部板面结构和下部支撑结构两部分,上部板面结构是由不同形状的矩形板拼凑而成,用于楼板混凝土的成型。下部支撑结构是由钢管搭设而成的网架体系,用于承受上部板面结构传递下来的荷载。支撑结构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次肋、主肋及钢支撑。
我国模板工程长期以来都存在成本高、浪费严重、施工混乱、智能化程度低等问题,成为整个建筑行业面向绿色施工发展的掣肘,总结模板工程现存的主要问题如下:(1)模板工程设计主观性强,对设计人员的经验依赖性大;(2)设计过程中重复性工作多,工作效率低;(3)智能化程度低,传统软件仅仅解决设计结果的图形表达问题,却无法根据设计人员的表达自动生成设计结果;(4)传统设计方案表达方式较抽象,对于文化程度不高的现场施工人员来说,理解这些抽象的设计方案较为困难。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公开提供一种新型的建筑框架设计方法,通过结合计算机技术和图像处理技术,大幅提高了建筑框架的设计速度,并且设计的建筑框架具有高度的技术稳定性,提高了建筑框架的安全性。
本公开的建筑框架设计方法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本公开的建筑框架设计方法所设计的所述建筑框架包括模板支撑部和模板部,所述模板支撑部包括多个纵梁部、多个横梁部、多个斜撑部、多个主肋部和多个次肋部;所述设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人工选定模板部的材料类型,人工选定主肋部横向间距H,人工选定次肋部的横向间距h,通过以下公式计算模板部抗弯曲强度值W,次肋部强度值Q2和次肋部挠度值N2,主肋部强度值Q1和主肋部挠度值N1,
W=M/D,M为模板部所受弯曲力矩值,D为模板部材料截面抵抗力矩值;
人工选取K种模板部材料,并根据K种模板部材料获取K个模板部所受弯曲力矩值,从而获得K个W值,K为5以上的自然数;
Q1=(S1*S2*S3)/H,S1、S2、S3分别为主肋部的长宽高;
N1= M1/D1,M1为主肋部所受弯曲力矩值,D1为主肋部材料截面抵抗力矩值;
人工选取K组主肋部的长宽高S1、S2、S3,从而获得K个Q1值,人工选取K种主肋部材料,并根据K种主肋部材料获取K个主肋部所受弯曲力矩值,从而获得K个N1值;
Q2=(s1*s2*s3)/h,s1、s2、s3分别为次肋部的长宽高;
N2= M2/D2,M2为次肋部所受弯曲力矩值,D2为次肋部材料截面抵抗力矩值;
人工选取K组次肋部的长宽高s1、s2、s3,从而获得K个Q2值,人工选取K种次肋部材料,并根据K种次肋部材料获取K个次肋部所受弯曲力矩值,从而获得K个N2值;
2)人工选定横梁部的纵向间距h2,纵梁部的横向间距h3,通过以下公式计算横梁部抗弯曲强度值W2和纵梁部的抗弯曲强度值W3,
W2=(a1*r1)/h2,a1为横梁部的长度,r1为横梁部的半径;
W3=(a2*r2)/h3,a2为纵梁部的长度,r2为纵梁部的半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建五局华东建设有限公司,未经中建五局华东建设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18305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钢管脚手架连墙装置
- 下一篇:剪力墙单侧支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