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光伏组件隐裂试验支架和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810183849.5 | 申请日: | 2018-03-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11126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01 |
发明(设计)人: | 徐志宏;侯国华;石建春;张志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清能绿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S50/10 | 分类号: | H02S50/10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志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71 | 代理人: | 王术兰 |
地址: | 102600 北京市大兴***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受力梁 支撑柱 矩形底座 支撑梁 拉索 隐裂 垂直相接 底部支撑 告警装置 光伏组件 柔性支架 试验支架 斜撑 螺栓 评测 垂直设立 声光提示 稳固支撑 上光 索力 预设 张拉 检测 | ||
本发明提供了光伏组件隐裂试验支架和系统,包括:底部受力梁、底部支撑梁、支撑柱、斜撑、上部支撑梁、上部受力梁、拉索和告警装置;底部受力梁与底部支撑梁垂直相接形成矩形底座,底部受力梁上设置有若干个支撑柱,支撑柱与底部受力梁之间设置有用于稳固支撑柱位置的斜撑,支撑柱的一端垂直设立于底部受力梁上,支撑柱的另一端与上部支撑梁相连接,上部支撑梁与上部受力梁垂直相接,且在上部受力梁之间设置有拉索;用于在拉索张拉至预设索力时给予声光提示的告警装置设置于矩形底座上,且与矩形底座通过螺栓相连接。本发明可以检测柔性支架上光伏组件的隐裂情况,进而评测柔性支架的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伏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光伏组件隐裂试验支架和系统。
背景技术
隐裂是光伏组件中较为常见的故障形式,会导致太阳能电池的性能劣化,限制了电池片的光电转化效率和使用寿命,所以需要在前期予以检测。
当前,可以适应大跨度的柔性光伏支架被应用,其特征为采用索结构作为支撑结构,由于该种支架为新型支架,对于光伏组件在该类结构上的隐裂问题尚无合适检测手段。
因此,对柔性支架上光伏组件隐裂故障的检测非常重要,现有技术中缺少对该种结构支撑的光伏组件隐裂检查的装置。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光伏组件隐裂试验支架和系统,可以检测柔性支架上光伏组件的隐裂情况,进而评测柔性支架的性能。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光伏组件隐裂试验支架,包括:底部受力梁、底部支撑梁、支撑柱、斜撑、上部支撑梁、上部受力梁、拉索和告警装置;
所述底部受力梁与所述底部支撑梁垂直相接形成矩形底座,所述底部受力梁上设置有若干个所述支撑柱,所述支撑柱与所述底部受力梁之间设置有用于稳固所述支撑柱位置的所述斜撑,所述支撑柱的一端垂直设立于所述底部受力梁上,所述支撑柱的另一端与所述上部支撑梁相连接,所述上部支撑梁与所述上部受力梁垂直相接,且在所述上部受力梁之间设置有所述拉索;
用于在所述拉索张拉至预设索力时给予声光提示的所述告警装置设置于所述矩形底座上,且与所述矩形底座通过螺栓相连接。
结合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底部支撑梁包括第一底部支撑梁和第二底部支撑梁,所述底部受力梁包括第一底部受力梁和第二底部受力梁,所述上部支撑梁包括第一上部支撑梁和第二上部支撑梁,所述上部受力梁包括第一上部受力梁和第二上部受力梁。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第一底部支撑梁、第一底部受力梁、第二底部支撑梁和第二底部受力梁依次首尾相接形成所述矩形底座,且所述第一底部支撑梁和所述第二底部支撑梁各设立有两个所述支撑柱。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第一上部支撑梁、第一上部受力梁、第二上部支撑梁和第二上部受力梁依次首尾相接,且所述上部受力梁的位置高于所述上部支撑梁。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上部受力梁上设置有耳板,通过所述耳板在所述第一上部受力梁和所述第二上部受力梁之间安装所述拉索,且所述拉索处设置有用于探测拉力的拉力传感器。
结合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底部支撑梁的端面焊接有第一端板,在所述底部受力梁与所述第一端板相对应的位置处开设有螺栓孔,通过螺栓将所述底部受力梁与所述底部支撑梁进行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清能绿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清能绿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18384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