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全封闭多能互补污泥干化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810186110.X | 申请日: | 2018-03-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558166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14 |
发明(设计)人: | 谢红波;林克辉;李向涛;叶灿滔;陈哲;麦俊明;吴春丽;苏青;陈美婵;刘兴博;王凯翀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省建筑材料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2F11/13 | 分类号: | C02F11/13 |
代理公司: | 广州知友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4 | 代理人: | 宣国华;尤健雄 |
地址: | 51016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封闭 多能 互补 污泥 系统 | ||
1.一种全封闭多能互补污泥干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全封闭多能互补污泥干化系统设有干化室(2)、回风室(3)、设备室(4)、冷却塔(5)和太阳能热水集热器(6);
所述干化室(2)的底部安装有常闭式重力翻板(12)和多个引风电动阀(14),所述干化室(2)的顶部安装有离心风机(17),并且,所述干化室(2)的室内安装有传送带系统、多个下导风口(15)和多个上导风口(16),所述传送带系统能够将被干化污泥物料传送至所述常闭式重力翻板(12)上,且所述引风电动阀(14)、下导风口(15)、传送带系统和上导风口(16)由下至上依次布置,使得:流入所述引风电动阀(14)上方的空气能够依次穿过所述下导风口(15)、传送带系统和上导风口(16)后从所述离心风机(17)流出;
所述回风室(3)的顶部安装有排风电动阀(19)、底部安装有排水口(23),所述回风室(3)的室内安装有回风口(18)、翅片管冷却器(21)和翅片管加热器(22),使得:所述离心风机(17)的出风口、排风电动阀(19)的进风口和回风口(18)的进风口相连通,所述回风口(18)的出风口连通所述翅片管冷却器(21)的进风口,所述翅片管冷却器(21)的出风口连通所述翅片管加热器(22)的进风口,所述翅片管冷却器(21)的冷凝水出水口连通所述排水口(23),所述翅片管加热器(22)的出风口在所述引风电动阀(14)与下导风口(15)之间的位置连通所述干化室(2)的室内;
所述设备室(4)的室内安装有蓄冷水箱(24)、冷冻水循环泵(27)、冷却水循环泵(28)、蓄热水箱(25)、加热水循环泵(29)、集热水循环泵(30)和热泵机组(26);所述冷却塔(5)的进水口和出水口分别连通所述蓄冷水箱(24)以形成冷却水循环水路,所述冷却水循环泵(28)安装在该冷却水循环水路中;所述翅片管冷却器(21)的冷却水进水口和冷却水出水口分别连通所述蓄冷水箱(24)以形成冷冻水循环水路,所述冷冻水循环泵(27)安装在该冷冻水循环水路中;所述太阳能热水集热器(6)的进水口和出水口分别连通所述蓄热水箱(25)以形成集热水循环水路,所述集热水循环泵(30)安装在该集热水循环水路中;所述翅片管加热器(22)的加热水进水口和加热水出水口分别连通所述蓄热水箱(25)以形成加热水循环水路,所述加热水循环泵(29)安装在该加热水循环水路中;所述热泵机组(26)能够将所述蓄冷水箱(24)所盛放的水的热能转移到所述蓄热水箱(25)所盛放的水中;
所述的全封闭多能互补污泥干化系统还设有控制室(1);所述控制室(1)的室内安装有用于控制所述全封闭多能互补污泥干化系统工作的控制系统(31),所述设备室(4)的室内还安装有蓄冷水箱温度传感器和蓄热水箱温度传感器;所述蓄冷水箱温度传感器能够采集所述蓄冷水箱(24)内的水体温度数据,所述蓄热水箱温度传感器能够采集所述蓄热水箱(25)内的水体温度数据,所述控制系统(31)能够实时接收所述蓄冷水箱温度传感器和蓄热水箱温度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并且,所述控制系统(31)分别与所述引风电动阀(14)的控制端、离心风机(17)的控制端、排风电动阀(19)的控制端、回风口(18)的控制端、冷冻水循环泵(27)的控制端、冷却水循环泵(28)的控制端、加热水循环泵(29)的控制端、集热水循环泵(30)的控制端、热泵机组(26)的控制端、冷却塔(5)的控制端和太阳能热水集热器(6)的控制端电性连接;
所述控制系统(31)能够控制所述全封闭多能互补污泥干化系统工作在余热风干化模式、太阳能干化模式、热泵蓄热模式、混合蓄热模式和干化除湿模式中的任意一个模式下:
在所述余热风干化模式下,控制所述引风电动阀(14)和排风电动阀(19)开启,控制所述回风口(18)关闭,控制所述热泵机组(26)、太阳能热水集热器(6)、冷却塔(5)、冷却水循环泵(28)、集热水循环泵(30)、加热水循环泵(29)和冷冻水循环泵(27)停机,控制所述离心风机(17)启动;
在所述太阳能干化模式下,控制引风电动阀(14)和排风电动阀(19)关闭,控制所述回风口(18)开启,控制所述热泵机组(26)停机,控制所述离心风机(17)启动,控制所述太阳能热水集热器(6)、冷却塔(5)、冷却水循环泵(28)、集热水循环泵(30)、加热水循环泵(29)和冷冻水循环泵(27)启动;
在所述热泵蓄热模式下,控制所述引风电动阀(14)和排风电动阀(19)关闭,控制所述回风口(18)开启,控制所述热泵机组(26)启动,控制所述离心风机(17)停机,控制所述太阳能热水集热器(6)、冷却塔(5)、冷却水循环泵(28)、集热水循环泵(30)、加热水循环泵(29)和冷冻水循环泵(27)停机;
在所述混合蓄热模式下,控制所述引风电动阀(14)和排风电动阀(19)关闭,控制所述回风口(18)开启,控制所述热泵机组(26)、太阳能热水集热器(6)和集热水循环泵(30)启动,控制所述离心风机(17)停机,控制所述冷却塔(5)、冷却水循环泵(28)、加热水循环泵(29)和冷冻水循环泵(27)停机;
在所述干化除湿模式下,控制所述引风电动阀(14)和排风电动阀(19)关闭,控制所述回风口(18)开启,控制所述热泵机组(26)、太阳能热水集热器(6)、集热水循环泵(30)、冷却塔(5)、冷却水循环泵(28)、加热水循环泵(29)和冷冻水循环泵(27)停机,控制所述离心风机(17)启动;
所述回风室(3)的室内还安装有干球温度传感器(Tdb)和相对湿度传感器(φ),所述干球温度传感器(Tdb)和相对湿度传感器(φ)能够分别采集所述翅片管冷却器(21)的进风口处的干球温度数据和相对湿度数据;所述全封闭多能互补污泥干化系统还设有外部温度传感器、太阳辐射传感器,所述外部温度传感器能够采集所述全封闭多能互补污泥干化系统所在环境的温度数据,所述太阳辐射传感器能够采集所述全封闭多能互补污泥干化系统所在环境的太阳辐射数据;所述控制系统(31)能够实时接收所述干球温度传感器(Tdb)、相对湿度传感器(φ)、外部温度传感器和太阳辐射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
所述控制系统(31)预设有冷水温度设定值、热水温度设定值、排气温度设定值、相对湿度设定值、外部温度设定值和太阳辐射设定值;并且,所述控制系统(31)按以下流程控制所述全封闭多能互补污泥干化系统工作:
步骤S1、判断所述全封闭多能互补污泥干化系统所在环境的实时温度是否在所述外部温度设定值以上,如是,则转到步骤S2,如否,则转到步骤S3;
步骤S2、控制所述全封闭多能互补污泥干化系统进入所述余热风干化模式,并持续判断是否同时满足所述干球温度传感器(Tdb)采集到的实时温度在所述排气温度设定值以上以及所述相对湿度传感器(φ)采集到的实时相对湿度在所述相对湿度设定值以下,如是,则转到步骤S3,如否,则保持在步骤S2;
步骤S3、判断所述全封闭多能互补污泥干化系统所在环境的太阳辐射是否在所述太阳辐射设定值以上,如是,则转到步骤S4,如否,则转到步骤S6;
步骤S4、控制所述全封闭多能互补污泥干化系统进入所述太阳能干化模式,并持续判断是否同时满足所述蓄冷水箱(24)内的水体实时温度在所述冷水温度设定值以下且所述蓄热水箱(25)内的水体实时温度在所述热水温度设定值以上,如是,则控制所述全封闭多能互补污泥干化系统进入所述干化除湿模式并转到步骤S1,如否,则:在所述全封闭多能互补污泥干化系统所在环境的太阳辐射在所述太阳辐射设定值以上的情况下保持在步骤S4,在所述全封闭多能互补污泥干化系统所在环境的太阳辐射小于所述太阳辐射设定值的情况下转到步骤S5;
步骤S5、控制所述全封闭多能互补污泥干化系统进入所述混合蓄热模式,并持续判断是否同时满足所述蓄冷水箱(24)内的水体实时温度在所述冷水温度设定值以下且所述蓄热水箱(25)内的水体实时温度在所述热水温度设定值以上,如是,则控制所述全封闭多能互补污泥干化系统进入所述干化除湿模式并转到步骤S1,如否,则:在所述全封闭多能互补污泥干化系统所在环境的太阳辐射在所述太阳辐射设定值以上的情况下保持在步骤S5,在所述全封闭多能互补污泥干化系统所在环境的太阳辐射小于所述太阳辐射设定值的情况下转到步骤S6;
步骤S6、控制所述全封闭多能互补污泥干化系统进入所述热泵蓄热模式,并持续判断是否同时满足所述蓄冷水箱(24)内的水体实时温度在所述冷水温度设定值以下且所述蓄热水箱(25)内的水体实时温度在所述热水温度设定值以上,如是,则控制所述全封闭多能互补污泥干化系统进入所述干化除湿模式并转到步骤S1,如否,则保持在步骤S6;
所述干化室(2)、回风室(3)、设备室(4)均采用不锈钢板搭建而成,且所述不锈钢板具有保温材料夹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省建筑材料研究院,未经广东省建筑材料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186110.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