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冲压成型的汽车轮毂单元及其制造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192628.4 | 申请日: | 2018-03-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84701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17 |
发明(设计)人: | 陈天龙;陈圣贤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中硅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B3/12 | 分类号: | B60B3/12;B60B3/16;B21D22/02;B21D37/16;B21D53/26 |
代理公司: | 嘉兴海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51 | 代理人: | 郑文涛 |
地址: | 314416 浙江省嘉兴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轮毂 轮辐 轮辋 汽车轮毂单元 冲压成型 塑性成型 软化 成型 板材冲压加工 金属材料 安全性能 奥氏体化 产品使用 工件材料 一体成型 整体钢板 奥氏体 螺栓孔 马氏体 冲压 淬火 加热 冷却 变形 转化 制造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冲压成型的汽车轮毂单元,包括轮辋、轮辐以及轮毂,轮辐设置有五个,轮毂设置在轮辋内,轮辋通过轮辐设置在轮毂上,轮毂上开有五个螺栓孔,轮辋、轮辐以及轮毂通过整体钢板冲压一体成型。该汽车轮毂单元的金属材料加热到Ac3以上后,奥氏体化完成或部分完成,材料软化,容易塑性成型,方便板材冲压加工成型。在工件塑性成型后应该马上降温,防止成型后工件因高温又软化变形,冷却后,工件材料的金相由奥氏体转化为马氏体,材料抗拉强度提高到淬火前的2‑3倍,抗拉强度提高到1500MPa以上,大大提高了产品使用安全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汽车轮毂制造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冲压成型的汽车轮毂单元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轮毂是汽车上最重要的安全零件之一,有钢制轮毂和铝制轮毂之分,轮毂承受着汽车和载物质量作用的压力,受到车辆在起动、制动时动态扭矩的作用,还承受汽车在行驶过程中转弯、凹凸路面、路面障碍物冲击等来自不同方向动态载荷产生的不规则交变受力。轮毂的质量和可靠性不但关系到车辆和车上人员物资的安全性,还影响到车辆在行驶中的平稳性、操纵性、舒适性等性能,这就要求轮毂动平衡好、疲劳强度高、有好的刚度和弹性、尺寸和形状精度高、质量轻等,铝轮毂以其良好的综合性能满足了上述要求,在安全性、舒适性和轻量化等方面表现突出,博得了市场青睐,正逐步代替钢制轮毂成为最佳选择。
现有的汽车轮毂都是铝合金材料制成较多,汽车铝轮毂的最主要的生产工艺流程是:熔化→精炼→材料检验→低压铸造→X射线探伤→热处理→机械加工→动平衡检验→气密性检验→涂装。
如申请号为201410263566.3的发明专利,该发明公开了一种钢板成型轮毂结构,其主要构成为:轮辋、轮辐及力矩扣件,轮辐与力矩扣件为嵌合空心结构,轮辐与轮辋为焊接结构。轮辋为退火态的热成形高强度钢板用已知的传统工艺形成,轮辐为退火态的热成形高强度钢板冲压成形,轮辐辐条的内外壁距轮辐辐条形心形成必要的距离,使之具有抵抗弯矩负荷的抗载结构,经与力矩扣件的嵌合大幅提高了轮辐的惯性矩与静矩,轮辐与轮辋焊接后进入形变控制淬火炉内淬火,使之具有1500MPa以上的应力强度。形成了超轻量、高强度、低成本的汽车轮毂。
上述汽车轮毂退火态的热成形高强度钢板冲压成形,以及目前市场上的汽车轮毂所采用材料是普通钢材的传统冲压工艺,均没有采用强化工艺,在高速撞击过程中容易破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冲压成型的汽车轮毂单元及其制造方法,加热软化后再成型可以很好地避免冷冲压工艺造成的冲压开裂、拉伤等缺陷,特别是针对角部半径很小的工件,本工艺可以有效避免开裂。
本发明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冲压成型的汽车轮毂单元,包括轮辋、轮辐以及轮毂,其特征在于,轮辐设置有五个,轮毂设置在轮辋内,轮辋通过轮辐设置在轮毂上,轮毂上开有五个螺栓孔,轮辋、轮辐以及轮毂通过整体钢板冲压一体成型。
进一步的,所述轮辐上具有凸起的加强筋。
一种冲压成型的汽车轮毂单元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步骤如下:
一、加热软化合金钢:把合金钢材料加热到Ac3至熔点之间的温度,金相发生奥氏体化转变,在Ac3以上保温0.5min-10min;
二、塑性成型:快速转移到轮毂单元冲压成型模具上,完成冲压塑性成型;
三、急速冷却:完成冲压塑性成型的同时工件急剧降温淬火,冷却速度需要超过20℃/s,冷却到Ms温度以下。
金属材料加热到Ac3以上后,奥氏体化完成或部分完成,材料软化,容易塑性成型,方便板材冲压加工成型。在工件塑性成型后应该马上降温,防止成型后工件因高温又软化变形,冷却后,工件材料的金相由奥氏体转化为马氏体,材料抗拉强度提高到淬火前的2-3倍,抗拉强度提高到1500MPa以上,大大提高了产品使用安全性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中硅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浙江中硅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19262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可脱卸式仿真植物壁挂
- 下一篇:一种内置连杆式减振车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