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储能式地埋管换热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810196513.2 | 申请日: | 2018-03-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518894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12 |
发明(设计)人: | 朱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酷朗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5B30/06 | 分类号: | F25B30/06;F24T10/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0031 江苏省南***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储能式 地埋管 地埋管换热系统 换热能力 地埋管换热器 换热子系统 保障系统 储能量 最优化 置换 调度 | ||
1.储能式地埋管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储能式地埋管阵列(1)、快速置换子系统(2)、换热子系统(3);其中:
储能式地埋管阵列(1)由若干个储能式地埋管(1a)组合而成,所述的储能式地埋管(1a)为中空结构,底部密封、内部空间储存换热介质(5);
快速置换子系统(2)中包括快速抽取装置(2a)和回灌装置(2b),快速抽取装置(2a)用于将储能式地埋管(1a)中的换热介质(5)快速抽取出来;抽取出来的换热介质(5)通过管路输送到换热子系统(3)进行热交换;完成热交换之后的换热介质(5)再通过管路输送到回灌装置(2b),由回灌装置(2b)将已完成热交换的换热介质(5)回灌到储能式地埋管(1a)中储存;
换热子系统(3)的一端与储能式地埋管换热系统连接、另一端与应用系统(4)连接,换热子系统(3)用于实现储能式地埋管换热系统与应用系统(4)之间的热交换;
储能式地埋管换热系统运行时,所述的储能式地埋管(1a)的运行分为快速置换过程和缓慢恢复过程,上述两个过程为交替运行;其中,快速置换过程运行持续的时间周期相对较短、缓慢恢复过程运行持续的时间周期相对较长;各个储能式地埋管(1a)依次进入快速置换过程,在任意的运行时间点上,只有少量的储能式地埋管(1a)处于快速置换过程中,而其他大部分的储能式地埋管(1a)则处于缓慢恢复过程中;其中:
在快速置换过程中,换热介质(5)处于循环状态,由快速抽取装置(2a)将储能式地埋管(1a)中的换热介质(5)抽取出来、并通过管路输送到换热子系统(3)进行热交换;再通过回灌装置(2b)将已完成热交换的换热介质(5)回灌到储能式地埋管(1a)中;即通过抽取动作和回灌动作,在一个相对较短的时间周期内,对储能式地埋管(1a)内的换热介质(5)进行一次置换、使得置换后的换热介质(5)与周围环境的温差变大;
在缓慢恢复过程中,已完成置换的换热介质(5)储存在储能式地埋管(1a)之中并处于非循环状态,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周期内,储能式地埋管(1a)中的换热介质(5)与周围的地下岩土体进行热交换,使得换热介质(5)与周围环境的温差逐渐缩小、从而实现循环利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式地埋管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储能式地埋管(1a)的缓慢恢复过程运行持续的时间周期设定为不小于8小时,以实现储能式地埋管(1a)中的换热介质(5)与周围的地下岩土体进行充分的热交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式地埋管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式地埋管(1a)中用于储存换热介质(5)的内部空腔主体的横截面面积设定为不小于0.03平方米、不大于0.5平方米。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式地埋管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快速置换子系统(2)以缓冲池(7)为中介与换热子系统(3)间接连接,所述的缓冲池(7)为前端缓冲池(7a)、后端缓冲池(7b)或者以上两者的组合,其中,前端缓冲池(7a)用于与快速抽取装置(2a)相连接、后端缓冲池(7b)用于与回灌装置(2b)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式地埋管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采用预应力管桩作为储能式地埋管(1a),预应力管桩同时具备建筑支撑结构和传热双重功能。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式地埋管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储能式地埋管换热系统为封闭式系统、即换热介质在系统中闭式循环;在储能式地埋管换热系统中设置有滤除氧气的过滤装置,以降低整个系统中的空气和换热介质之中的氧气含量,消除氧气对系统运行的不利影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酷朗电子有限公司,未经南京酷朗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196513.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