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智轨电车首末端充电站台系统构造在审
申请号: | 201810200637.3 | 申请日: | 2018-03-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82402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10 |
发明(设计)人: | 折广兵;江智鹏;孙春光;杨晓宇;贺捷;韩正学;李永飞;韩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1B1/00 | 分类号: | B61B1/00 |
代理公司: | 武汉东喻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2224 | 代理人: | 李佑宏 |
地址: | 430063 湖北省***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充电 站台系统 电车 收发 上下客站台 放空 并排设置 配线连接 运行效率 调车 受限 下穿 涵洞 | ||
本发明公开了提供了一种智轨电车首末端充电站台系统构造,上下客站台与充电位并排设置,两者之间通过间配线连接,在首末端既可满足车辆停站充电需要,又可满足收发车需要,减少了系统的占地面积,减少了放空车辆开行距离,提高了调车运行效率,满足了用地受限情况下或下穿段、涵洞内等特殊环境条件下的停站充电和收发车需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城市新型轨道交通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智轨电车首末端充电站台系统构造。
背景技术
当前中低运量轨道交通系统不同制式车辆的供电方式各有不同,单轨系统多采用集电靴,现代有轨电车多采用接触网或超级电容储能供电。供电方式略有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既车辆进站上下客停站时间不受车辆补充电时间的影响。如超级电容供电的现代有轨电车,车辆在停站上下客的几十秒时间即可快充补电,其补充电量足够车辆行驶至下一个停站点。因此,站台的设置,仅考虑乘客进出站便捷即可,无需另行独立设置充电站台,更无需考虑车辆停站充电对后续运行车辆的影响。
智能轨道快运系统(简称“智轨”系统)是我国自主研发的一种采用全电力驱动、胶轮走行、全轴转向技术的新型交通运输系统,其车辆采用储能电池(钛酸锂电池)供电,仅在首末端车站设置充电装置(充电8~10min可使车辆正常开行约20km),区间不设置充电装置,可有效减少区间管线埋设量和土建工程量。但在首末端车站,车辆进站上下客后需停靠充电,且时间不低于8min,若开行距离长,充电时间会大于10min,前一车辆的充电等待会阻碍后续车辆的通行,影响运营组织的发车频率。
根据停车充电需求,一般会考虑在运营正线之外另选场地,单独设置停车充电车位,与首末端上下客站台分开设置,车辆充满电后再开往首末端上下客站台,避免充电车辆对运行线路的干扰。
若借鉴其它中低运量轨道交通系统车站结构形式,来设置智轨电车首末端停车充电及上下客站台系统构造,在使用时存在以下问题:
1、需要在运营线路之外单独设置停车充电场地,增加了占地面积和建设成本,车辆进站卸客后需开往充电场地充电,补电后再开回站台载客发出,增加了车辆放空开行距离,浪费了能源;
2、需要额外增加车停充电站台结构用地,在城区首末端车站附近用地受限情况下,难以满足停车充电需求,给站台结构选址带来难题;
3、对于首末端车站位于客运枢纽站内特殊环境条件下(如下穿段、涵洞内)设置换乘站点时,停车充电站按常规设置思路无法满足。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以上缺陷或改进需求中的至少一种,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智轨电车首末端充电站台系统构造,通过上下客站台与充电位结构位置关系、连接关系的合理构造,在首末端既可满足车辆停站充电需要,又可满足收发车需要,减少了系统的占地面积,减少了放空车辆开行距离,提高了调车运行效率,满足了用地受限情况下或下穿段、涵洞内等特殊环境条件下的停站充电和收发车需求。
为实现上述目的,按照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智轨电车首末端充电站台系统构造,包括站台区结构、充电区结构和正线,所述站台区结构包括沿智轨电车的所述正线方向前后依次设置的多个站台,用于供智轨电车停车上下乘客;
所述智轨电车首末端充电站台系统构造还包括充电车位通道、端配线和间配线,所述充电区结构还包括沿智轨电车的所述充电车位通道方向前后依次设置的多个充电位,用于供智轨电车停车充电;
所述多个站台设置于道路的一侧,所述多个充电位与所述多个站台并排设置、位于其对面道路的另一侧;
所述充电车位通道两端通过两个所述端配线与所述正线连接;
所述充电位之间至少部分通过所述间配线连接所述正线,并与前方其中一个所述站台连接。
优选地,所述站台之间至少部分通过所述间配线连接所述充电车位通道,并与前方其中一个所述充电位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20063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