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石墨烯导热膜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201002.5 | 申请日: | 2018-03-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84040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10 |
发明(设计)人: | 孙清友 | 申请(专利权)人: | 孙清友 |
主分类号: | C08J7/06 | 分类号: | C08J7/06;C01B32/184;C09K5/14;C08L67/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2299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导热膜 石墨烯 制备 乙炔 制备方法过程 薄膜干燥 散热效果 生产效率 干燥机 氧还原 燃爆 污染 冷冻 基点 | ||
本发明提供石墨烯导热膜的制备方法过程中采用乙炔为燃爆及基点,避免了使用氧还原的方法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本发明通过冷冻及纳米干燥机进行对薄膜干燥,能够提高散热效果。因此,使用本发明的石墨烯导热膜的制备方法能够降低对环境的污染,且生产效率相比现阶段的有较大的提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导热膜的制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石墨烯导热膜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电子元器件的集成程度和功率密度不断提高,电子器件的耗散功率密度和发热量越来越大。因此,散热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对热管理技术的要求也更加严格。
石墨烯是二维sp2键的单层碳原子晶体,与三维材料不同,其低维结构可显著削减晶界处声子的边界散射,并赋予其特殊的声子扩散模式。研究表明,室温下石墨烯的热导率(K)已超越块体石墨(2000 w/(m·k))、碳纳米管(3000~3500 w/(m·k))和钻石等同素异形体的极限,达到5300 w/(m·k),远超银(429 w/(m·k))和铜(401 w/(m·k))等金属材料。优异的导热和力学性能使石墨烯在热管理领域极具发展潜力,但这些性能都是基于微观的纳米尺度,难以直接利用。因此,将纳米的石墨烯宏观组装形成薄膜材料,同时保持其纳米效应是石墨烯规模化应用的重要途径。石墨烯基薄膜可作为柔性面向散热体材料,满足LED照明、计算机、卫星电路、激光武器、手持终端设备等高功率、高集成度系统的散热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石墨烯导热膜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在室温下将一定质量比的乙炔和硅粉加入到环丙基乙炔,混合均匀,干燥后置于燃爆器内的多孔镍箔片上;
S2:在多孔镍箔片的底部设置火花塞,利用火花塞点燃,产生燃爆反应,反应结束后通过多孔镍箔片上的孔,收集漏下的反应产物;
S3:取出反应产物后进行冷却,清洗、干燥后得到石墨烯颗粒;
S4:将上述步骤S3中得到的氧化石墨烯溶液中加入适量的碳纤维,离心搅拌混合均匀,得到氧化石墨烯与碳纤维的混合溶液;
S5:上述步骤S4中得到的混合溶液均匀的涂覆在事先涂好脱模剂的PET膜上,然后将其放入-20-10℃冷冻箱中冷冻1-2h后,再后用纳米干燥机干燥得到石墨烯复合导热膜。
作为优选方案,根据步骤S4,所述碳纤维为聚丙烯腈基碳纤维、沥青基碳纤维、粘胶基碳纤维、酚醛基碳纤维、气相生长碳纤维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物。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乙炔和硅粉的重量比为2.5:60。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石墨烯颗粒比表面积为60-90m2/g。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乙炔、硅粉和环丙基乙炔的重量比为(82-98):(1.5-3):(5-10)。
本发明在制备石墨烯的方法过程中采用乙炔为燃爆及基点,避免了使用氧还原的方法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本发明通过冷冻及纳米干燥机进行对薄膜干燥,能够提高散热效果。因此,使用本发明的石墨烯导热膜的制备方法能够降低对环境的污染,且生产效率相比现阶段的有较大的提高。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的实施例便于更好地理解本发明,但并不限定本发明。下述实施例中的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下述实施例中所用的试验材料,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市售分析纯试剂。
本发明提供一种石墨烯导热膜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在室温下将一定质量比的乙炔和硅粉加入到环丙基乙炔,混合均匀,干燥后置于燃爆器内的多孔镍箔片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孙清友,未经孙清友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20100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