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全像储存装置与其操作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201207.3 | 申请日: | 2018-03-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6506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19 |
发明(设计)人: | 汪秋芬;郑智元;余业纬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泰谷光电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11B7/1353 | 分类号: | G11B7/1353;G11B7/1374;G11B7/139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联创和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64 | 代理人: | 李向阳;夏宇和 |
地址: | 266109 山东省青岛市青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储存 装置 与其 操作方法 | ||
一种全像储存装置与其操作方法。全像储存装置包含光源模块、导光模块以及光学转换单元。光源模块用以提供至少一光束。导光模块用以接收来自光源模块的光束,并将来自光源模块的光束导引至储存碟片。光学转换单元光学耦合于光源模块与储存碟片之间,用以将来自光源模块的光束转换成以点光源阵列的方式投射。透过光学转换单元,可使于储存碟片存在位移时,产生的绕射光具有足够的强度,借以增加全像储存装置对储存碟片的位移容忍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全像储存装置与其操作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档案的所需储存用量也跟着上升。常见的储存方式为记录储存介质表面上磁或光的变化,以作为所储存数据的依据,例如磁碟片或光碟片。然而,随着电子档案的所需储存用量增加,全像储存的技术发展开始受到注目。
全像储存技术为透过信号光以及参考光产生干涉后,将影像数据写入储存介质(感光材料)内。当读取数据时,透过重新照射参考光至储存介质(感光材料)上,即可产生影像数据。接着,所产生的影像数据再被检测器读取。然而,于读取时,容置储存介质(感光材料)的碟片将可能产生偏移,致使读取的结果将会产生失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全像储存装置,包含光源模块、导光模块以及光学转换单元,其中光源模块可提供参考光,而导光模块可将光源模块所提供的参考光导引至储存碟片。光学转换单元光学耦合于光源模块与储存碟片之间,其用以将参考光转换成以点光源阵列的方式投射。透过光学转换单元,可使于储存碟片存在位移时,所产生的绕射光具有足够的强度,借以增加全像储存装置对储存碟片的位移容忍度。
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全像储存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光源模块、导光模块以及光学转换单元。光源模块用以提供至少一光束。导光模块用以接收来自光源模块的光束,并将来自光源模块的光束导引至储存碟片。光学转换单元光学耦合于光源模块与储存碟片之间,用以将来自光源模块的光束转换成以点光源阵列的方式投射。
于部分实施方式中,光学转换单元包含光栅,且全像储存装置还包含微透镜阵列以及物镜。微透镜阵列光学耦合于光栅与物镜之间,而物镜光学耦合于微透镜阵列与储存碟片之间。
于部分实施方式中,光栅与物镜之间的垂直距离约等于物镜的焦距,且物镜与储存碟片之间的垂直距离约等于物镜的焦距。
于部分实施方式中,光源模块用以提供参考光及信号光,参考光围绕信号光,且微透镜阵列及光栅的设置位置对应参考光的光路。
于部分实施方式中,光栅具有第一开口,微透镜阵列具有第二开口。第一开口与第二开口共同用以使信号光穿过光栅以及微透镜阵列。
于部分实施方式中,全像储存装置还包含第一聚焦透镜,其中光学转换单元光学耦合于第一聚焦透镜与导光模块之间,且第一聚焦透镜用以将光束聚焦在光学转换单元上。
于部分实施方式中,光学转换单元包含光栅。
于部分实施方式中,光源模块所提供的光束为参考光,且全像储存模块还包含物镜、照射器、第二聚焦透镜以及光侦测器。物镜光学耦合于导光模块与储存碟片之间。照射器用以朝物镜提供信号光。第二聚焦透镜光学耦合于储存碟片与光侦测器之间。
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全像储存装置的操作方式,包含以下步骤。提供参考光至储存碟片。设置光学转换单元于参考光的光路上,借以转换参考光成以点光源阵列的方式朝储存碟片投射。将光学转换单元自参考光的光路上移除,并提供读取光至储存碟片,其中参考光的光路与读取光的光路实质上相同。
于部分实施方式中,设置光学转换单元于参考光的光路上的步骤包含设置光栅于参考光的光路上。
附图说明
图1A为根据本揭露内容的第一实施方式绘示全像储存装置的配置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泰谷光电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青岛泰谷光电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20120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