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低温下制备纳米铜微球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201353.6 | 申请日: | 2018-03-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8436096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24 |
发明(设计)人: | 严云;张敬珍;胡志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B22F9/24 | 分类号: | B22F9/24;B82Y40/00 |
代理公司: | 成都蓉信三星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1106 | 代理人: | 刘克勤 |
地址: | 621010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重量份 纳米铜 微球 制备 无水乙醇 保温 去离子水洗涤 微球平均粒径 抗坏血酸钠 五水硫酸铜 催化降解 环境友好 搅拌反应 搅拌溶解 生物材料 相变材料 固体物 染料 防污 可用 水中 废渣 废气 油漆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低温下制备纳米铜微球的方法,其特征是:将4~8.5重量份五水硫酸铜溶于55~100重量份的水中,加入3~8重量份无水乙醇混合后于‑9℃~15℃保温1~3h,得到溶液A;将50~100重量份水与3~8重量份无水乙醇,于‑9℃~15℃保温1~3h后加入3~12.5重量份抗坏血酸钠,搅拌溶解,得到溶液B;将溶液B倒入溶液A中,搅拌反应2.5~5h,离心分离,固体物用去离子水洗涤后干燥,制得纳米铜微球。采用本发明,反应过程中不产生废气、废渣,环境友好;制备的纳米铜微球平均粒径为1.5微米~2微米,可用于相变材料、防污油漆、催化降解染料、生物材料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铜的制备,涉及一种低温下制备纳米铜微球的方法。本发明制备的纳米粒子铜微球适用于相变材料、防污油漆、催化降解染料(例如:刚果红、亚甲基蓝等)、生物材料(例如:农药、细胞毒理研究等)等中。
背景技术
尺寸在1-100nm之间的材料被称为纳米材料。由于纳米材料具有小尺寸效应、表面界面效应、量子尺度效应、量子隧道效应等特点,使其比普通材料有更优异的性能,在催化、传导、力学等领域有极大的应用价值。随着世界各国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绿色高效地合成纳米粒子变得更加重要。
现有技术中,制备纳米铜粒子(粉)的方法主要有热分解法、机械化学法、电子束辐照法、溶胶-凝胶法、电化学法、液相化学还原法等。其中,液相还原法制备纳米铜粉有诸多的优点,包括设备简单、工艺流程短、投资小、产量大、成本低、易工业化生产等。液相还原法中常采用的还原剂有葡萄糖、抗坏血酸钠、油酸、硼氢化钾、水合肼等。以抗坏血酸钠为还原剂时,还需加入表面活性剂、以控制纳米铜的生长来获得球形纳米铜,并且需30℃以上的反应温度;表面活性剂的加入,一是会影响还原效率、增加操作步骤和生产成本;二是部分表面活性剂只溶于有机溶剂,后处理过程中需要把表面活性剂洗去,既增加了操作步骤也对环境不友好;三是采用溶于水的表面活性剂,后处理过程中洗出来的废液也对环境不友好的。以抗坏血酸钠为还原剂时,不加入表面活性剂,铜的形貌得不到控制,会生成形状不一、尺寸分布较宽的粒子,限制了铜粒子的性能和使用。
目前,尚未见在温度15℃以下、不加表面活性剂还原制备纳米铜微球的文献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旨在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低温下制备纳米铜微球的方法。采用本发明,提供一种在低温下、不用表面活性剂、简便地制备纳米铜微球的方法。
本发明的内容是:一种低温下制备纳米铜微球的方法,其特征是步骤为:
a、将4~8.5重量份五水硫酸铜(化学式:CuSO4·5H2O,或称:五水合硫酸铜)溶于55~100重量份的去离子水中,于0℃~15℃的温度下保温1~3h,得到溶液A;
b、将50~100重量份去离子水于0℃~15℃的温度下保温1~3h后加入2~12.5重量份抗坏血酸钠,搅拌至抗坏血酸钠(全部)溶解,得到溶液B;
c、将溶液B(一次性)倾倒入溶液A中,在0℃~15℃的温度下,搅拌反应2.5~5h,离心分离,液体弃去,固体物用去离子水洗涤后再置于10℃~25℃的真空(真空度为0.08MPa~0.098MPa)干燥箱中干燥1.5~3h,即制得平均粒径为1.5~2微米的纳米铜微球;这些纳米铜微球由平均粒径为12~50纳米的铜纳米粒子堆积构成。
本发明的内容中:步骤b所述搅拌较好的是搅拌装置以25~405转/每分钟的转速搅拌。
本发明的内容中:步骤c所述搅拌较好的是搅拌装置以25~425转/每分钟的转速搅拌。
本发明的另一内容是:一种低温下制备纳米铜微球的方法,其特征是步骤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科技大学,未经西南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20135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