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碳基光热转化薄膜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202023.9 | 申请日: | 2018-03-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55523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20 |
发明(设计)人: | 于一夫;陈亚西;张兵;黄义;史艳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大学 |
主分类号: | C01B32/05 | 分类号: | C01B32/05;C02F1/14 |
代理公司: | 天津创智天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2214 | 代理人: | 王秀奎 |
地址: | 300072***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薄膜 光热转化 碳基 碳化 制备 惰性保护气氛 疏水性 碳元素 吸水性 表现 | ||
本发明公开一种碳基光热转化薄膜的制备方法,将纸在惰性保护气氛中进行升温碳化,以得到碳基光热转化薄膜。通过EDS判断经过碳化后薄膜的全部成分为碳元素,碳化后纸由吸水性,转变为明显疏水性,且作为碳基光热转化薄膜时,表现出优良的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热转换材料技术领域,更加具体地说,是关于一种碳基水蒸发薄膜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在自然界中,水蒸发是地球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太阳的辐射是水转化为水蒸气重要推动力。因为水转化为水蒸气是一个吸热的过程,太阳能正是水汽转化的热量源泉。在自然界中,太阳光照射到山河湖泊的表面,直接对水体进行加热,加快水分子的运动增加水分子从液气表面溢出的速度,从而形成光致水蒸发的过程。这种过程被人类发现并利用,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利用太阳能蒸馏获取可饮用淡水维持生命。随着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我们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水污染问题。利用太阳能高效处理海水和工业废水产生清洁水是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的一条很有前途的途径。然而,自然的水蒸发并不能满足特定环境的太阳能蒸馏获取淡水的需求。蒸发其实是发生在液气表面的一个过程。自然界中太阳对水进行加温蒸发,是对水的整体进行加热,如果能够局部提高太阳光对液气表面水层的加温,将更有利于加快水转化为水蒸气。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一步法进行制备,将纤维素薄膜直接碳化形成一体性的碳膜材料,构建碳基光热转换体系,实现将光热材料整体化,一步化生产碳基光热转换体系的方法,充分利用现有的纸张进行深度加工和开发。
本发明的技术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碳基光热转化薄膜的制备装置设备,包括内管和外管,在内管外表面和外管内表面之间设置支撑部件,以使内管和外管同轴设置形成套筒结构,纸巾设置在内管的外表面上,即上述制备装置设备在碳基光热转化薄膜的制备中的应用。
进一步说,支撑部件设置在内管的两端,纸巾设置在两端支撑部件之间的内管外表面上。
进一步说,支撑部件沿着圆周方向均匀分布,优选2—6个。
进一步说,支撑部件为金属支架,外管和内管选择石英管。
一种碳基光热转化薄膜的制备方法,将纸巾置于惰性保护气体中进行碳化,自室温20—25摄氏度以每分钟1-5摄氏度的速度升温至400—450摄氏度并保温1—5h,再以每分钟1-5摄氏度的速度升温至800—850摄氏度并保温1—5h,经碳化后随炉冷却至室温20—25摄氏度。
优选的,自室温20—25摄氏度以每分钟1-3摄氏度的速度升温至400—430摄氏度并保温1—2h,再以每分钟1-3摄氏度的速度升温至800—820摄氏度并保温1—2h,经碳化后随炉冷却至室温20—25摄氏度。
具体来说,使用碳基光热转化薄膜的制备装置设备,鉴于内管和外管形成套管结构,采用连续通入惰性保护气体的方式以使纸巾始终完全浸入惰性保护气体氛围中进行碳化。具体到实验中,取长度30厘米直径3厘米的石英管,将五月花手帕纸绕在石英管(即内管)上,将石英管的两端用金属支架支撑起来,再将这个整体放入到管式炉中(管式炉内径5.4cm),管式炉的石英管(即外管)与绕有手帕纸的石英管(即内管)要构成管中心在一条线的双层管结构(即同轴套管结构),再将管式炉密封,并且通入惰性保护气体排出空气和氧气后,升温进行碳化。
依照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可实现碳膜的制备,本发明的碳基薄膜光热转换体系具有更优异的光致水蒸发的性能。碳薄膜材质较轻又完全由碳纤维组成,自漂浮能力较强,可以自发的漂浮在水-空气界面,与水面接触充分并且有效。结果表明,这种疏水性光热膜漂浮在水面上,在相同条件下,可以显著提高水的蒸发速率。碳薄膜由于具有广谱的吸收、光热转换效率高、加工合成简单等优点,可以被广泛的应用于光热材料的制备。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大学,未经天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20202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