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钢结构与混凝土主体结构交叉作业施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203118.2 | 申请日: | 2018-03-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8532960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14 |
发明(设计)人: | 原飞;张健;李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二十冶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G21/14 | 分类号: | E04G21/14;E04G3/30 |
代理公司: | 上海天协和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31216 | 代理人: | 蒋晏雯 |
地址: | 20190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钢结构柱 交叉作业 混凝土主体 钢结构 塔吊 吊装 施工 矩形立方体框架 连接钢丝绳 施工作业 钢丝绳 预留的 中空的 便梯 检定 两层 柱耳 下层 校正 焊接 窗户 大门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钢结构与混凝土主体结构交叉作业施工方法,它包括如下步骤:一:钢结构柱一层吊装完毕,完成复检定位安装;二:用汽车吊或者塔吊把平台吊至钢结构柱顶,工人从钢结构柱预留的施工便梯上到平台上,并把钢丝绳固定到钢结构柱的柱耳上;所述平台为一个中空的矩形立方体框架,该平台一侧为大门,另一侧设有窗户,平台顶部连接钢丝绳;三:将下层钢结构柱再吊装至此位置时,工人就可以在此平台上施工作业,焊接安装校正;四:等两层安装钢结构柱安装完成,再用汽车吊或者塔吊把平台从此层吊开。本发明减少交叉作业影响时间,减少交叉作业互相影响范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交叉作业施工方法,具体的说是钢结构与混凝土主体结构交叉作业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在现在综合体体系中,如框架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核心筒框架结构等,不可避免的出现各种交叉施工作业,各个工种之间互相碰撞,产生很多不必要的工时、材料的浪费。在钢结构和结构钢筋施工中,体现的尤为突出。结构钢筋绑扎要围绕钢结构柱体,但钢结构柱体需要焊接校正,不可避免的出现上下施工区域交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钢结构与混凝土主体结构交叉作业施工方法,减少交叉作业影响时间,减少交叉作业互相影响范围。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钢结构与混凝土主体结构交叉作业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钢结构柱一层吊装完毕,完成复检定位安装;
步骤二:用汽车吊或者塔吊把平台吊至钢结构柱顶,工人从钢结构柱预留的施工便梯上到平台上,并把钢丝绳固定到钢结构柱的柱耳上;所述平台为一个中空的矩形立方体框架,该平台一侧为大门,另一侧设有窗户,平台顶部连接钢丝绳;
步骤三:将下层钢结构柱再吊装至此位置时,工人就可以在此平台上施工作业,焊接安装校正;
步骤四:等两层安装钢结构柱安装完成,再用汽车吊或者塔吊把平台从此层吊开。
所述的钢结构与混凝土主体结构交叉作业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平台通过型钢、角钢或方钢制成骨架,并采用钢板做为面板与骨架形成一个矩形立方体框架,所述钢板的厚度为10mm。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在一层钢结构柱安装完毕后,次层的钢筋工就可以绑扎钢筋,把此平台用汽车吊或者塔吊吊放到钢结构柱顶部,2跟钢丝绳会把平台固定在钢结构柱顶部的柱耳上,施工人员器械都可以放到平台内部,这样施工就不会影响到次层钢筋施工。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图1为平台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平台的平面示意图。
图3为平台的侧面示意图。
图4为平台吊至第一层钢结构柱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两层钢结构柱安装完成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5所示:一种钢结构与混凝土主体结构交叉作业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钢结构柱一层吊装完毕,完成复检定位安装;
步骤二:用汽车吊或者塔吊把平台吊至钢结构柱顶,工人从钢结构柱预留的施工便梯上到平台上,并把钢丝绳固定到钢结构柱的柱耳上;所述平台为一个中空的矩形立方体框架,平台通过型钢、角钢或方钢制成骨架1,并采用钢板做为面板与骨架形成一个矩形立方体框架,所述钢板的厚度为10mm,平台底部铺设一圈盖板2,该平台一侧为大门3,另一侧设有窗户4,平台顶部连接钢丝绳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二十冶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二十冶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20311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