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共絮凝气浮厌氧生物反应器及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205481.8 | 申请日: | 2018-03-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8558128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21 |
发明(设计)人: | 郑平;曾卓;施城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0 | 代理人: | 傅朝栋;张法高 |
地址: | 310058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絮凝 气浮 厌氧生物反应器 厌氧生物反应 加药混合区 生物反应区 气浮区 颗粒性物质 流量控制阀 三相分离器 出水水质 气浮过程 反应池 刮渣机 集气室 集渣槽 降流管 排泥管 溶药罐 射流器 提升管 直流式 共聚 降流 涡旋 粘附 去除 能耗 沼气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共絮凝气浮厌氧生物反应器及其方法。该共絮凝气浮厌氧生物反应器主要包括生物反应区、加药混合区和絮凝气浮区,生物反应区设有排泥管、三相分离器和提升管,加药混合区设有溶药罐、流量控制阀和射流器,絮凝气浮区设有直流式涡旋反应池、降流室、刮渣机、集渣槽,降流管和集气室。本发明将厌氧生物反应和共絮凝气浮过程相结合,利用厌氧生物反应产生的沼气对颗粒性物质进行气浮去除,同时产生共聚粘附效应,使具有出水水质好、药剂省、效率高和能耗低的特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环保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共絮凝气浮厌氧生物反应器及其方法。
背景技术
厌氧生物反应器是利用厌氧微生物将废水中有机物转化为沼气,从而实现水质净化的装置。厌氧生物反应器的主要优点是:无需供氧、产生沼气能源、剩余污泥少、营养要求低,因此厌氧生物反应器在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领域具有广泛应用。经过多年发展,厌氧生物反应器具有多种构型,经历了三阶段发展历程,第一代厌氧生物反应器,主要以传统厌氧消化池为代表;第二代厌氧生物反应器主要以上流式污泥床反应器(UASB)和厌氧生物滤池(AF)为代表;第三代厌氧生物反应器主要以厌氧颗粒污泥膨胀床反应器(EGSB)和内循环反应器(IC)为代表。到第三代厌氧生物反应器,其有机容积负荷可以达到20kg COD·m-3·d-1以上,并取得较好的去除率。
高浓度复杂废水(如畜禽养殖废水、屠宰废水和造纸废水等)含有大量颗粒态有机污染物,其完全去除需要经历水解-发酵-产甲烷过程,而且颗粒态物质的水解是整个过程的限速步骤。因此,在处理高浓度复杂废水时,为保证一定污染物去除率,厌氧生物反应器往往只能在低负荷下运行,其处理潜能完全被抑制。厌氧生物反应器高效处理高浓度复杂废水,首先必须高效地去除颗粒态物质。废水处理工程中通常设气浮装置来去除颗粒态物质,但会提高工程复杂程度,也会增大基建投资。对于薄利的养殖行业,废水处理要在成本低水平上使出水达到排放标准,故开发具有气浮功能的厌氧生物反应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颗粒物与气泡粘附是气浮工艺的关键,如果在投加混凝剂并处于胶体脱稳凝聚的初级反应阶段时,微小沼气气泡就先与微絮粒粘附,然后在上浮过程中共同长大,与其它颗粒物或微絮粒粘附聚集为带气絮凝体,形成粒间裹夹和中间气泡架桥都存在的共聚粘附现象。本发明将厌氧生物反应和共聚粘附相结合,具有先进性和实用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并提供一种共絮凝气浮厌氧生物反应器。
一种共絮凝气浮厌氧生物反应器,包括由下至上布置的进水区、生物反应区、出水区、加药混合区和絮凝气浮区;进水区中设有进水管以及与进水管一端相通的布水器,进水区底部连接排泥管;生物反应区上部设有三相分离器,三相分离器上接提升管;出水区中设有出水堰;加药混合区设有溶药罐、流量控制阀和射流器,溶药罐通过带有流量控制阀的管道与射流器的喉管相通,射流器的进口与提升管相通;絮凝气浮区中设有直流式涡旋反应池和降流室,直流式涡旋反应池为连续的两段式结构,下段为倒锥形筒状,上段为圆直筒状,直流式涡旋反应池沿絮凝气浮区中心同轴设置,降流室由直流式涡旋反应池外壁与絮凝气浮区内壁夹持而成,直流式涡旋反应池的底部连通射流器的出口,降流室底部设有降流管,降流管连通布水器;降流室液面处设有刮渣机,降流室外部环绕设有集渣槽,用于收集由刮渣机刮出的浮渣;降流室和集渣槽顶部具有一个密闭的空间,形成收集反应器产气的集气室,集气室上设有排气管。
在上述方案基础上,各组件还可以采用如下优选方式:
生物反应区与絮凝气浮区的体积之比为50~100:1。生物反应区的高径比为5~10。生物反应区横截面面积与提升管横截面面积之比大于2500:1,且提升管直径不大于50mm。絮凝气浮区中直流式涡旋反应池与降流室的体积之比为1:2。絮凝气浮区中直流式涡旋反应池底部入口设有导叶结构。絮凝气浮区中直流式涡旋反应池的底部锥角为30°~45°,直流式涡旋反应池的倒锥形筒高度和圆直筒高度比例为1~2:1。生物反应区中填充有颗粒污泥床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20548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聚氯乙烯生产废水处理装置
- 下一篇:一种易生化污水处理及高值化利用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