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反射型宽带太赫兹极化转换器在审
申请号: | 201810205833.X | 申请日: | 2018-03-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90157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10 |
发明(设计)人: | 潘武;沈大俊;闫彦君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邮电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Q15/24 | 分类号: | H01Q15/24 |
代理公司: | 重庆市恒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0102 | 代理人: | 刘小红;陈栋梁 |
地址: | 400065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极化转换器 宽带 反射型 金属图案层 单元结构 极化波 连续金属层 中间介质层 周期性排列 三层结构 新型天线 谐振 镂空 双开口 频段 圆环 成像 转换 通信 加工 | ||
本发明请求保护一种反射型宽带太赫兹极化转换器,该极化转换器由单元结构周期性排列而成,其中单元结构为典型的三层结构,从下到上依次为连续金属层、中间介质层和金属图案层;所述的金属图案层由双开口谐振圆环和镂空圆盘构成。该反射型宽带太赫兹极化转换器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能在太赫兹频段宽带范围内高效地将x极化波转换为y极化波,而且该极化转换器结构简单,便于加工。本发明所阐述的反射型宽带太赫兹极化转换器,适用于通信、成像、新型天线设计等领域。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太赫兹极化转换器技术,具体是一种反射型宽带太赫兹极化转换器。
背景技术
太赫兹波在电磁波谱中位于微波到红外的过渡位置,频率范围覆盖了0.1THz到10THz。与其他波段的电磁波相比,太赫兹波具有非常重要的特征,显示了巨大的应用潜力。例如,太赫兹对于许多物质可以无损穿透,且太赫兹波的光子能量为毫电子伏特级,与X射线相比不会引起生物有害的电离反应,可以在安全检测等领域发挥作用:许多物质大分子的振动旋转频率以及宇宙的背景噪声等都在太赫兹波段,太赫兹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生物、天文等学科有着重要意义。此外,太赫兹波与微波相比,覆盖的带宽更宽,有望实现无线通信的突破性发展。太赫兹波频率很高,能够形成具有更高时间分辨率的飞秒级脉冲,有助于瞬时问题的研究。由于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缺乏有效的太赫兹波产生和检测方法,太赫兹科技的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随着科技的进步,太赫兹科学也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大量人力物力投入到了太赫兹科学的研究中。
极化是电磁波的重要特征,由电磁波传输时电场矢量的振荡行为来描述。当电磁波沿着波矢的方向向前传播时,随着时间的变化,电场矢量的末端所走过的轨迹为直线、圆、椭圆时,其对应的极化状态分别为线极化、圆极化、椭圆极化。在实际工作中,根据需要人们经常会对电磁波的极化特征进行检测和改变其极化状态。因此,电磁波的极化在天线、通讯系统、液晶显示系统等领域有许多重要的应用。传统的极化转换器主要是利用光栅结构、布儒斯特角、双折射效应、法拉第效应等来实现对电磁波的控制,上述方法通常存在转换效率低、厚度大、响应频带窄的缺点,限制了对电磁波实现调控的进一步发展。在太赫兹无线通信、太赫兹成像检测等太赫兹波系统中,对太赫兹波的极化状态进行控制非常关键。传统的方法是通过双折射率材料来改变电磁波的极化状态。然而在太赫兹波段,自然存在的材料的双折射指数非常小,并且天然材料的双折射指数几乎没有频散,这导致利用天然材料控制电磁波的极化状态只能在单频点处实现,大大限制了其的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解决以上现有技术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反射型宽带太赫兹极化转换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反射型宽带太赫兹极化转换器,其由在同一水平面内周期性排列的M×M个极化转换单元组成,所述极化转换单元从下到上依次包括连续金属层、中间介质层和金属图案层;其中所述中间介质层用于和镂空圆盘组合对入射电磁波进行极化状态的调控,所述连续金属层用于获得反射波,所述金属图案层用于和中间介质层组合对入射太赫兹波形成谐振。
进一步的,所述金属图案层包括双开口谐振圆环和镂空圆盘,所述镂空圆盘设置于双开口谐振圆环中,所述双开口谐振圆环用于和镂空圆盘组合对入射电磁波进行极化状态的调控,所述镂空圆盘用于和双开口谐振圆环组合对入射电磁波进行极化状态的调控。
进一步的,所述镂空圆盘内设置有三个平行间隔设置的镂空矩形,用于提高极化转换器的极化转换率。
进一步的,所述的连续金属层厚度为0.1~1μm。
进一步的,所述的连续金属层厚度为0.2μm,金属材料为金、银、铜中的任一种。
进一步的,所述中间介质层采用聚酰亚胺、石英晶体、罗杰斯系列中的一种。
进一步的,所述中间介质层的介电常数为2.5~3.5,损耗正切为0.0027~0.27,其厚度为25~40μm。
进一步的,所述金属图案层的厚度为1~400n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邮电大学,未经重庆邮电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20583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