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腈及其相应胺的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213988.8 | 申请日: | 2014-04-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854622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11 |
发明(设计)人: | 孙海龙;陈新华;缪军;李娜;高以龙;魏延雨;阚林;柏基业;陈韶辉;杨爱武;许岳兴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化扬子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B43/04 | 分类号: | C07B43/04;C07C253/20;C07C255/58;C07C255/51;C07C255/59;C07C255/52;C07C255/53;C07D215/48;C07D213/85;C07D333/38;C07D215/54;C07D277/06;C07D275/03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陈巍;万雪松 |
地址: | 210048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及其 相应 制造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腈及其相应胺的制造方法。一种腈的制造方法,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氨源用量显著降低、环境压力小、能耗低、生产成本低、腈产品的纯度和收率高等特点,并且能够获得结构更为复杂的腈。本发明还涉及由该腈制造相应胺的方法。
本申请是申请号为201410155945.0(申请日为2014年4月16日)、发明名称为“腈及其相应胺的制造方法”的中国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腈的制造方法以及由该腈制造相应胺的方法。
背景技术
芳香族多元腈比如芳香族二元腈是具有广泛用途的精细化工中间体,利用其氰基的化学活泼性,可合成一系列的农药、医药、染料、香料等,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
芳香族二元腈传统的制备方法包括sandmeyer反应、卤代烃与氰化物直接氰化和芳香醛经醛肟脱水或气相催化氨化等,这些方法一般反应路线较长、工艺复杂、难分离纯化、污染严重,特别是原料较难得到或需使用较昂贵的试剂,因而生产成本较高,不适合工业化生产。
现阶段,芳香族二元腈生产采用的主要方法是芳香烃氨氧化技术,氨氧化法与传统方法相比,虽然具有原料价廉易得、反应路线短、产品易处理等优势,但依然存在下面四个严重的问题:(1)为了使产率提高,NH3用量过大;(2)反应过程中产生大量废氨水,对环境及后处理造成很大的压力;(3)反应底物范围狭窄,制备烷基单腈类时选择性低;(4)反应温度较高(410℃以上),对催化剂制备要求很高。
脂肪族多元腈的制备方法主要是采用羧酸氨化法,但有关通过羧酸氨化法来制造芳香族多元腈的技术则鲜有报道。
但是,本发明的发明人通过研究发现,现有技术在通过脂肪族多元羧酸氨化法来制造相应的脂肪族多元腈时,为了使氨化反应充分进行,该技术必须在羧酸的整个氨化过程中或者在较长的反应时间内向反应体系中持续供应(通入)氨源(氨气)作为原料,因此氨气用量庞大,导致氨气的实际用量远远超过氨化反应所需的用量,可能是实际反应需要量的千万倍,由此导致氨气的利用率极低。另外,由于氨气的利用率极低,该氨化反应产生了大量的废氨水但却无法循环利用,排放后对环境造成巨大压力,与当今奉行的绿色环保生产理念不符。而且,由于该技术的氨化反应采用了总体较高的反应温度(比如超过300℃)和总体较长的反应时间,因此能耗较高,导致生产成本较高,并且还存在反应过程中反应物料损失严重(比如因为持续通入氨气流造成反应物料被夹带出反应体系)和副反应较多而导致腈产品的质量和收率很难有效提高等问题。另外,为了获得较高的腈收率,现有技术还要求使用含水量极低的氨气作为反应原料,并且利用在整个氨化反应过程中连续通入的氨气作为夹带剂,随时排出反应副产的水。
因此,现有技术目前的现状是,仍旧需要一种芳香族多元腈的制造方法,其制备方法简单,适合工业化生产,并且可以克服现有技术制造方法中存在的前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人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经过刻苦的研究发现,在通过氨化法从羧酸向腈转化的过程中,需要经过形成酰胺的中间步骤,而该中间步骤仅需要在较低的反应温度下和较短的反应时间内即可完成,并且仅该中间步骤才需要氨源的供应,由此将羧酸的氨化法明确分解为两个独立进行的步骤,而且进一步发现,通过使用具有该两个特定步骤的腈制造方法,就可以解决前述问题,并由此完成了本发明。这一两步法新工艺的出现,对于打破国外垄断,发展我国的腈类化合物及其下游产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发明还涉及使用该腈来制造胺的方法。
具体而言,本发明涉及以下方面的内容。
1.一种腈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化扬子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化扬子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21398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