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水固分离式沟水处理排水洞布置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1810215310.3 | 申请日: | 2018-03-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93651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22 |
发明(设计)人: | 张超;雷运华;付峥;李永红;李玉珠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B8/06 | 分类号: | E02B8/06;E02B8/02 |
代理公司: | 成都虹桥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1124 | 代理人: | 张竞 |
地址: | 610072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沟水 排水洞 旋流竖井 布置结构 排水 推移质 分流 消能 转弯 高山峡谷地区 安全运行 冲蚀破坏 依次相连 转弯段 沟谷 排出 泄流 后排 汛期 流出 支流 申请 应用 保证 维护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固分离式沟水处理排水洞布置结构和沟水处理排水方法,特别是一种应用于高山峡谷地区支流沟谷沟水处理领域的水固分离式沟水处理排水洞布置结构和沟水处理排水方法。本发明的水固分离式沟水处理排水洞布置结构,包括主排水洞、分流洞和旋流竖井消能结构,主排水洞包括依次相连的转弯前洞段、转弯段和转弯后洞段。本发明的沟水处理排水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a、判断排水时期;b、若处于汛期则将推移质从水流中分离后由分流洞流出后,水流由经旋流竖井消能结构后排出,若处于枯水期则水流由分流洞排出。本申请有效防止推移质进入旋流竖井内,以保证旋流竖井的泄流能力,避免结构发生冲蚀破坏,达到维护旋流竖井安全运行。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固分离式沟水处理排水洞布置结构和沟水处理排水方法,特别是一种应用于高山峡谷地区支流沟谷沟水处理领域的水固分离式沟水处理排水洞布置结构和沟水处理排水方法。
背景技术
在高山峡谷地区修筑水电站工程时,近坝区可利用的施工场地极少,还需布置各类施工工厂等临建设施,因此,常需对沟谷进行沟水处理,沟水处理方式多采用挡水坝+排水洞。然而,当工程中遇到排水洞已按满足施工要求的最大纵坡布置,排水洞出水口高程距下游河道高差仍然较大的情况时,为保证出水口附近(或下方)的道路和桥梁、临建设施及生产人员造成较大的安全隐患,工程技术人员提出了一种含旋流竖井的排水洞布置结构。其中,专利号“ZL 201520966292.4”的实用新型通过增加分流洞结构虽然较好解决了含旋流竖井的排水洞中旋流井的检修问题,但是由于西南地区山区河流中推移质较多,容易造成旋流竖井结构的破坏,而若旋流竖井发生结构损伤,对其进行修复将极为困难,因此,如何有效杜绝山区河流推移质对竖井结构的影响,防止推移质进入旋流竖井,对于保证工程运行期安全,提高工程耐久性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以对流入排水洞内的水流中挟带的推移质进行分离和阻挡,有效防止推移质进入旋流竖井内,以保证旋流竖井的泄流能力,避免结构发生冲蚀破坏,达到维护旋流竖井安全运行,降低工程成本的水固分离式沟水处理排水洞布置结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水固分离式沟水处理排水洞布置结构,包括主排水洞、分流洞和旋流竖井消能结构,所述主排水洞包括依次相连的转弯前洞段、转弯段和转弯后洞段,所述旋流竖井消能结构与主排水洞连通,所述分流洞的入口端设置于旋流竖井消能结构进水段上游侧,且分流洞的入口端与主排水洞转弯段连接,所述分流洞的出口段为高出水口。
进一步的是,还包括分流洞弧形衔接段,所述述分流洞入口端与主排水洞的转弯段通过分流洞弧形衔接段弧形连接,所述分流洞坡坡度大于主排水洞。
进一步的是,所述分流洞的底板设置有拦挡墩,所述拦挡墩延伸至主排水洞轴线处,所述拦挡墩将分流洞划分为人行通道和水流通道。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另一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以对流入排水洞内的水流中挟带的推移质进行分离和阻挡,有效防止推移质进入旋流竖井内,以保证旋流竖井的泄流能力,避免结构发生冲蚀破坏,达到维护旋流竖井安全运行,降低工程成本的沟水处理排水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沟水处理排水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a、判断排水时是处于汛期还是枯水期;
b、若排水时处于汛期则排水途径为水流由主排水洞流经旋流竖井消能结构后排出,并利用主排水洞的转弯段将推移质从水流中分离后由分流洞流出,若排水期处于枯水期则水流由分流洞排出。
进一步的是,在分流洞中设置拦挡墩,利用拦挡墩在汛期拦挡推移质。
进一步的是,在分流洞中设置拦挡墩,将分流洞划分为人行通道和水流通道,利用拦挡墩在枯水期流量较大时将水流隔离在水流通道一侧,检修人员从人行通道一侧进入进行检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21531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堰形水量调控设备
- 下一篇:涧流式鱼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