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智能温度监测仪在审
申请号: | 201810216879.1 | 申请日: | 2018-03-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8709662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26 |
发明(设计)人: | 李良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良杰 |
主分类号: | G01K13/00 | 分类号: | G01K13/00;G01K1/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3000 安徽省蚌埠市蚌山区***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无线连接模块 微电脑模块 温度传感器 温差发电模块 操作按钮 壳体 智能温度监测仪 信号输出端 信号输入端 永磁体 电池 输出端电极 温度曲线图 充电电极 电池安装 提醒软件 智能设备 被测物 监测端 输出 监测 记录 | ||
一种智能温度监测仪,由监测端和显示提醒端组成,监测端由壳体、永磁体、温差发电模块、温度传感器、微电脑模块、无线连接模块、操作按钮和电池组成,永磁体、温度传感器和温差发电模块安装在壳体的一侧,微电脑模块、无线连接模块、操作按钮和电池安装在壳体的另一侧,温差发电模块的输出端电极连接在电池的充电电极;温度传感器和操作按钮的信号输出端连接在微电脑模块的信号输入端,无线连接模块的信号输入端连接在微电脑模块的信号输出端;显示提醒端为装有显示提醒软件并带有无线连接模块的智能设备;微电脑模块通过温度传感器获取被测物的温度值,并通过无线连接模块将温度值输出到显示提醒端,然后在显示提醒端上显示并记录温度曲线图。
技术领域
一种智能温度监测仪。
背景技术
目前,没有能够自动监测物体温度并通过智能设备记录和提醒用户的装置,人们通常需要通过直观判断或借助温度计来监测、记录被测物的温度变化情况,需要消耗人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且容易因监测者的疏忽而造成温度超过临界值过久而未能及时作出判断。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目前没有能够自动监测物体温度并通过智能设备记录和提醒用户的装置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智能温度监测仪。该智能温度监测仪可通过其温度传感器实时测定被测物的温度值,并通过其显示提醒端显示和记录下来,在其通过温度传感器测得被测物温度达到用户设定值的临界值,且经过用户设定的时间时,即向用户发出提醒信息。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智能温度监测仪由监测端和显示提醒端组成,监测端由壳体、永磁体、温差发电模块、温度传感器、微电脑模块、无线连接模块、操作按钮和电池组成,永磁体、温度传感器和温差发电模块安装在壳体的一侧,微电脑模块、无线连接模块、操作按钮和电池安装在壳体的另一侧,温差发电模块的输出端电极连接在电池的充电电极;温度传感器和操作按钮的信号输出端连接在微电脑模块的信号输入端,无线连接模块的信号输入端连接在微电脑模块的信号输出端;显示提醒端为装有显示提醒软件并带有无线连接模块的智能设备;用户可通过显示提醒端设定提醒温度的临界值,以及达到该温度的临界值后需要经过的时间值,微电脑模块实时通过温度传感器获取被测物的温度值,并实时通过无线连接模块将温度值输出到显示提醒端,然后在显示提醒端上显示并记录温度曲线图,当温度值达到用户设定的临界值且经过用户设定的提示时间时,即向用户发出提醒信息。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可实时通过显示提醒端监测被测物的温度,并可在被测物的温度达到用户设定的临界值,并经过用户设定的时间时,自动向用户发出提醒信息,使用起来方便高效。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组成结构和数据传输方式示意图。
图中(1)显示提醒端,(2)无线连接模块,(3)操作按钮,(4)温度传感器,(5)微电脑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该智能温度监测仪由监测端和显示提醒端(1)组成,监测端由壳体、永磁体、温差发电模块、温度传感器(4)、微电脑模块(5)、无线连接模块(2)、操作按钮(3)和电池组成,永磁体、温度传感器和温差发电模块安装在壳体的一侧,微电脑模块、无线连接模块、操作按钮和电池安装在壳体的另一侧,温差发电模块的输出端电极连接在电池的充电电极;温度传感器和操作按钮的信号输出端连接在微电脑模块的信号输入端,无线连接模块的信号输入端连接在微电脑模块的信号输出端;显示提醒端为装有显示提醒软件并带有无线连接模块的智能设备;用户可通过显示提醒端设定提醒温度的临界值,以及达到该温度的临界值后需要经过的时间值,微电脑模块实时通过温度传感器获取被测物的温度值,并实时通过无线连接模块将温度值输出到显示提醒端,然后在显示提醒端上显示并记录温度曲线图,当温度值达到用户设定的临界值且经过用户设定的提示时间时,即向用户发出提醒信息。
以上公开的仅为本申请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但本申请并非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想到的变化,都应落入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良杰,未经李良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21687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