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压储罐有效
申请号: | 201810218874.2 | 申请日: | 2018-03-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8626565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17 |
发明(设计)人: | 荻原直贵;河濑晓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17C1/04 | 分类号: | F17C1/04;F17C1/06;F17C1/00;F17C1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夏正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017 | 代理人: | 韩登营;栗涛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压 | ||
本发明提供一种高压储罐。高压储罐(10)具有:树脂制的内胆(12),其能够将流体收装于内侧;加强层(14),其覆盖内胆(12)的外表面;接口(20),其形成有用于将流体供给到内胆(12)或者将流体从内胆(12)排出的供排孔(44);阻隔层(16);和隔壁部件(24)。接口(20)具有在内侧形成有供排孔(44)的筒状的突出部(40)。阻隔层(16)覆盖加强层(14)的外表面,阻挡流体的全部或者至少一部分的渗透,并且形成有使突出部(40)露出的开口(16c)。隔壁部件(24)形成收装突出部(40)和阻隔层(16)的开口(16c)的闭合空间(70)。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内胆、加强层和接口的高压储罐,其中,内胆能够将流体收装于内侧,为树脂制;加强层覆盖内胆的外表面;接口形成有用于将流体供给到内胆的内部或者将流体从内胆的内部排出的供排孔。
背景技术
高压储罐作为收装气体、液体等流体的容器被广泛使用。例如,作为收装用于供给给燃料电池系统的氢气的容器而搭载于燃料电池车上。
作为这种高压储罐,已知一种具有树脂制的内胆、加强层和接口的高压储罐,其中,内胆能够将流体收装于内侧;加强层由纤维增强树脂等构成,用于覆盖该内胆的外表面;接口形成有用于将流体供给到该内胆的内部或者将流体从该内胆的内部排出的供排孔。在该供排孔例如固定有阀门等固定部件,经由该固定部件能够将流体供给到内胆的内部,以及将被收装于内胆的内部的流体排出。
但是,与由铝等构成的金属内胆相比,树脂制的内胆有流体易于渗透的倾向。因此,为了抑制流体渗透内胆而泄漏到高压储罐的外部,例如在日本发明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5-273724号中提出了一种将局部形成有金属层的树脂膜粘贴于内胆的内表面的技术。据此,流体对内胆的设有金属层的部分的渗透受到抑制。
发明内容
然而,为了得到使所述树脂膜粘贴于内表面的内胆,首先准备将内胆沿与轴向正交的方向二等分的形状(大致半球状)的2个内胆单元。然后,在使所述树脂膜从这些内胆单元的各自的开口部粘贴于该内胆单元的内表面之后,需要将该内胆单元的开口侧的端部彼此接合。因此,在具有这种内胆的高压储罐中,结构会变得复杂,或者制造工序会变得繁琐。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来抑制流体泄漏的高压储罐。
根据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高压储罐,其具有:树脂制的内胆,其能够将流体收装于内侧;加强层,其覆盖所述内胆的外表面;和接口,其形成有用于将所述流体供给到所述内胆或者将所述流体从所述内胆排出的供排孔,所述接口具有在内侧形成有所述供排孔的筒状的突出部,所述高压储罐还具有阻隔层和隔壁部件,其中,所述阻隔层覆盖所述加强层的外表面,阻挡所述流体的全部或者至少一部分的渗透,并且形成有使所述突出部露出的开口;所述隔壁部件形成收装所述突出部和所述阻隔层的所述开口的闭合空间。
在该高压储罐中,由于加强层的外表面由阻隔层覆盖,因此,即使在收装于内胆的内部的流体渗透内胆和加强层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该流体渗透阻隔层。在该阻隔层设有使接口的突出部露出的开口,该开口与突出部一起被收装在形成于隔壁部件的内部的闭合空间。因此,进入到加强层的外表面和阻隔层之间的流体移动到阻隔层的开口侧之后,经由该开口被回收到闭合空间。
另外,如上述所示,突出部也被收装于闭合空间,因此,经由形成于突出部的内侧的供排孔而从内胆的内部漏出的流体也被回收到闭合空间。并且,能够将如上述所示那样回收到闭合空间的流体例如引导到高压储罐的外部的适当的位置。据此,能够有效地抑制流体泄漏到高压储罐的外部。
综上所述,根据该高压储罐,例如与在内胆的内表面设置对流体具有阻隔性的膜的情况不同,能够避免结构变得复杂、制造工序变得繁琐。其结果,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有效地抑制流体泄漏到高压储罐的外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21887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