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汽车座椅碰撞后移装置及汽车有效
申请号: | 201810219827.X | 申请日: | 2018-03-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71465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03 |
发明(设计)人: | 赵世宜;雷发荣;刘艳;纪绪北;杨蕾 | 申请(专利权)人: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N2/42 | 分类号: | B60N2/42;B60N2/427 |
代理公司: | 北京英创嘉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47 | 代理人: | 辛自强;陈庆超 |
地址: | 518118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座椅 碰撞 装置 汽车 | ||
本公开涉及一种汽车座椅碰撞后移装置及汽车,所述汽车座椅碰撞后移装置包括杠杆、用于传递碰撞力的前传力杆和后传力杆,所述前传力杆和所述后传力杆沿前后方向延伸且不共轴,所述前传力杆的前端和所述后传力杆的后端连接到车架上,所述前传力杆的后端和所述后传力杆的前端铰接于所述杠杆,所述杠杆与汽车座椅相连,使得在所述前传力杆和所述后传力杆发生相对靠近运动时,所述杠杆能够带动所述汽车座椅向后移动。该汽车座椅碰撞后移装置结构简单,发生碰撞时,可实现汽车座椅自动、可靠地向后移动,提高了汽车的安全性。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汽车碰撞保护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汽车座椅碰撞后移装置及具有该汽车座椅碰撞后移装置的汽车。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汽车使用量不断增加,交通事故发生率也在不断上升,生活中常看到汽车发生碰撞事故后由于车体变形导致驾乘人员被困在车内的现象。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在于汽车在碰撞发生时,尤其是前碰撞时,由于驾乘人员的座椅无法向后移动以与座椅前方的零部件(如仪表盘)拉开安全距离,致使驾乘人员在受到前方零部件挤压时无处避让,从而导致驾乘人员在车辆发生碰撞后被困或受伤,极大地威胁到驾乘人员的人身安全。
而现有的汽车座椅碰撞后移装置,或是结构过于复杂、成本过高,或是汽车座椅后移量较小,未能在汽车碰撞时拉开汽车座椅与其前方零部件(如仪表盘)的距离。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座椅碰撞后移装置,该汽车座椅碰撞后移装置结构简单,碰撞时,可实现汽车座椅自动、可靠地向后移动,提高了汽车的安全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一种汽车座椅碰撞后移装置,包括杠杆、用于传递碰撞力的前传力杆和后传力杆,所述前传力杆和所述后传力杆沿前后方向延伸且不共轴,所述前传力杆的前端和所述后传力杆的后端连接到车架上,所述前传力杆的后端和所述后传力杆的前端铰接于所述杠杆,所述杠杆与汽车座椅相连,使得在所述前传力杆和所述后传力杆发生相对靠近运动时,所述杠杆能够带动所述汽车座椅向后移动。
可选地,所述汽车座椅碰撞后移装置还包括座椅固定座,所述汽车座椅固定在所述座椅固定座上,所述杠杆与所述座椅固定座相连。
可选地,所述杠杆和所述座椅固定座中的一者上设置有滑槽,另一者上设置有滑块,所述滑块滑动配合在所述滑槽中。
可选地,所述滑槽设置在所述座椅固定座的底部且沿左右方向延伸,所述滑块设置在所述杠杆上。
可选地,所述后传力杆为一个,所述前传力杆和所述杠杆均为两个,两个所述杠杆设置在所述后传力杆的左右两侧,两个所述前传力杆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每个前传力杆的后端铰接于对应的杠杆。
可选地,每个杠杆的第一端铰接于所述后传力杆,每个杠杆的第二端与所述汽车座椅相连,每个前传力杆的后端铰接于对应的杠杆的中部。
可选地,所述杠杆与所述前传力杆的铰接点和所述杠杆的第二端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杠杆与所述前传力杆的铰接点和所述杠杆的第一端之间的距离。
可选地,所述杠杆与所述后传力杆垂直。
可选地,所述前传力杆、所述后传力杆和所述杠杆位于同一平面上。
可选地,所述汽车座椅碰撞后移装置还包括导向块,所述导向块固定到所述车架上,所述导向块上开设有供所述后传力杆穿过的导向孔。
可选地,所述前传力杆的前端设置有安装座,所述安装座用于连接到所述车架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21982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