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防治鳞翅目虫害的生防菌剂及其制备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1810223282.X | 申请日: | 2018-03-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477222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04 |
发明(设计)人: | 叶虹;来银坤;鲁建刚;黄志芳;朱利萍 | 申请(专利权)人: | 叶虹 |
主分类号: | A01N63/04 | 分类号: | A01N63/04;A01N63/02;A01P7/04;A01P1/00;A01P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1400 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鳞翅目虫害 生防菌剂 培养液 苏云金芽孢杆菌 微生物技术领域 金龟子绿僵菌 枯草芽孢杆菌 绿色木霉 制备工艺 小菜蛾 防治 菌株 配伍 | ||
本发明属于微生物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用于防治鳞翅目虫害的生防菌剂,其包括金龟子绿僵菌、苏云金芽孢杆菌、绿色木霉以及枯草芽孢杆菌。本发明采用的四种菌株的培养液进行配伍,具备较好的协同作用,能够有效杀灭小菜蛾等鳞翅目虫害。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微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防治鳞翅目虫害的生防菌剂及其制备工艺。
背景技术
鳞翅目包括蛾、蝶两类昆虫,属有翅亚纲、全变态类。全世界已知约20万种,中国已知约8000余种。该目为昆虫纲中仅次于鞘翅目的第2个大目。分布范围极广,以热带种类最为丰富。绝大多数种类的幼虫为害各类栽培植物,体形较大者常食尽叶片或钻蛀枝干。体形较小者往往卷叶、缀叶、结鞘、吐丝结网或钻入植物组织取食为害。成虫多以花蜜等作为补充营养,或口器退化不再取食,一般不造成直接危害。
以菜青虫、小菜蛾、夜蛾、螟蛾为代表的鳞翅目害虫是危害蔬菜的主要害虫,尤其威胁十字花科、豆科、茄瓜类、以及旋花科蔬菜的生长和品质。以小菜蛾为例,小菜蛾是一种世界性的十字花科蔬菜主要害虫。长期以来,小菜蛾的防治主要依赖于化学农药。由于不合理使用大量杀虫剂,使小菜蛾对几乎所有90年代以前开发的杀虫剂均产生了较高的抗药性。九十年代以来,国外农药公司开发了几种对小菜蛾有特效的新型杀虫剂,如阿维菌素、锐劲特、有机磷类等,但这些杀虫剂价格昂贵,极大地增加防治成本,且单一地使用这些杀虫剂,也将导致这些杀虫剂产生抗药性。
采用非化学手段防治鳞翅目虫害逐渐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热点问题,其中微生物拮抗菌等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己得到应用并取得一定的效果。金龟子绿僵菌是一类能够寄于多种害虫的虫生真菌,能通过体表穿透进入害虫体内,在害虫体内繁殖消耗寄主营养使害虫致死。同时具有不污染环境、无残留、对人畜无害、害虫不会产生抗药性等优点,已经越来越广泛地用于蔬菜害虫生物防治。但是仅仅采用金龟子绿僵菌作为生防菌存在效率低、效果不稳定等缺陷。现有专利技术“CN107114392A”采用金龟子绿僵菌和茚虫威以及其他辅料来制备复合杀虫剂,其提高了杀虫效率,但是仍然使用了茚虫威化学试剂,可能会导致抗药性以及环境污染。为了提高杀虫剂的杀虫效率以及提高环境友好性,现有技术已经开始研究复合生防菌剂。选择复合生防制剂中的菌株较为关键,也是复合生防菌剂研制的难点;如果选择不慎,反而会起到相互拮抗的反作用,降低杀灭能力,并非所有混合菌都具有极高的活性来稳定抑制病害;只有生防菌剂中的微生物能够相互亲和协同才能产生好的生防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提供一种用于防治鳞翅目虫害的生防菌剂,以克服现有技术复合生防制剂存在防治效果不理想、菌株协同性能差等缺陷。
本发明还公开了上述生防菌剂的制备工艺。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防治鳞翅目虫害的生防菌剂,其包括金龟子绿僵菌、苏云金芽孢杆菌、绿色木霉以及枯草芽孢杆菌。
进一步地,
所述生防菌剂按照如下工艺制备而得:将金龟子绿僵菌培养液、苏云金芽孢杆菌培养液、绿色木霉-枯草芽孢杆菌混合培养液按照2-3:1-2:3-5的体积比混合均匀,得到复合液体菌剂;将复合液体菌剂经过冷冻干燥制备成微生物干粉,即得。
进一步地,
所述金龟子绿僵菌培养液按照如下工艺制备而得:
将金龟子绿僵菌种子液按照10%体积比的接种量接入到扩大培养基中,28℃培养36h,得到金龟子绿僵菌培养液;所述扩大培养基的配方为:葡萄糖20g/L、酵母膏10g、硫酸铵5g/L、磷酸二氢钾0.5g/L、磷酸氢二钾0.5g/L、硫酸镁0.1g/L、硫酸亚铁0.1g/L。
进一步地,
所述苏云金芽孢杆菌培养液按照如下工艺制备而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叶虹,未经叶虹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22328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