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地下水中含氯乙烯污染物的处理方法及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810223524.5 | 申请日: | 2018-03-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82736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27 |
发明(设计)人: | 纪方知;陈晓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超秀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3/30 | 分类号: | C02F3/30;C02F101/36;C02F103/06 |
代理公司: | 上海宏京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97 | 代理人: | 邓文武 |
地址: | 200431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氯乙烯 厌氧反应柱 好氧反应 污染物 混合菌群 好氧 植入 代谢 地下水 无机盐 代谢产物 地下水层 二次污染 二氯乙烯 辅助基质 生物分解 四氯乙烯 污染水源 厌氧条件 氧反应 甲烷 降解 厌氧 氧源 下水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地下水中含氯乙烯污染物的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向厌氧反应柱中植入厌氧混合菌群,通过管路向厌氧反应柱中加入无机盐、碳源及污染水源,厌氧反应柱内产生的代谢产物进入好氧反应柱,并同时向好氧反应柱中通入氧源,好氧反应柱内植入有好氧混合菌群;好氧反应柱利用厌氧反应柱中代谢产生的甲烷,提供好氧共代谢辅助基质,将含氯乙烯完全降解。本发明的地下水中含氯乙烯污染物的处理方法及系统是一种具有发展潜力的新颖技术,解决了厌氧条件下生物分解四氯乙烯时,产生的二氯乙烯及氯乙烯累积与地下水层中,造成二次污染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环保领域,涉及一种地下水中含氯乙烯污染物的处理方法及系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结合厌氧/好氧生物处理地下水中含氯乙烯污染物的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含氯乙烯,如四氯乙烯及三氯乙烯,被广泛用作溶剂、脱脂剂及化学原料,造成了其在自然系统内积累,是地下水中常见的污染物之一。地下水中含氯乙烯污染物的常用处理方法有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及生物方法,常见的物理/化学方法的原理,是利用污染物或被污染介质的物化特性,达到破坏、分离或稳定污染物的目的,但是这两种方法是治标不治本的治理方法,很难达到环境友好的要求。与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相比,生物方法最大优点是可以实现无害化、无二次污染、处理成本低,是一种较为经济的污染处理方式。
因此,目前地下水污染场地大多采用现场生物处理技术,促进土壤或地下水中的原生菌的生长与繁殖,以分解或去除溶解在水中或吸附在土壤介质中的污染物。现有的含氯乙烯类地下水污染场地主要是在厌氧环境下以生物厌氧脱氯的方式转化污染物,在厌氧环境下,含氯数高的四氯乙烯及三氯乙烯能够较快的被生物降解,转化为含氯数低的二氯乙烯或氯乙烯,二氯乙烯及氯乙烯为还原态物质,在厌氧的条件下分解速度较慢,时常会累积在地下水层中,形成长时间且持续的污染状态。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地下水中含氯乙烯污染物的处理方法,它可以加快含氯乙烯污染场地的整治时间,并减少其生物降解副产物迟滞停留于地下环境中造成二次污染的可能性。此外,本发明还要提供一种地下水中含氯乙烯污染物的处理系统。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地下水中含氯乙烯污染物的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向厌氧反应柱中植入厌氧混合菌群,通过管路向厌氧反应柱中加入无机盐、碳源及污染水源,在厌氧反应柱中四氯乙烯与三氯乙烯转化为二氯乙烯及氯乙烯;
步骤二、厌氧反应柱内产生的代谢产物进入好氧反应柱,并同时向好氧反应柱中通入氧源,好氧反应柱内植入有好氧混合菌群;
步骤三、好氧反应柱利用厌氧反应柱中代谢产生的甲烷,提供好氧共代谢辅助基质,将二氯乙烯与氯乙烯完全降解;
步骤四、收集处理后的溶液并进行检测。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厌氧混合菌群是以酒厂厌气消化槽内取回污泥,以微生物恒化培养的方式,使用马达半连续进流至厌氧混合菌系统,驯化具有脱氯或能代谢四氯乙烯的菌种作为种植来源。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厌氧反应柱内的氧化还原电位为-100毫伏,所述好氧反应柱内的氧化还原电位为100毫伏。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步骤一中还包括对厌氧反应柱内的溶液进行实时监测,测试溶液中四氯乙烯、三氯乙烯、二氯乙烯及甲烷的浓度。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步骤三中还包括对好氧反应柱内的溶液进行实时监测,测试溶液中二氯乙烯、氯乙烯、乙烯及甲烷的浓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超秀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超秀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22352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