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废弃玉米秸秆制备PM2.5吸附剂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224850.8 | 申请日: | 2018-03-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12115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29 |
发明(设计)人: | 陈莉;李新;梁玉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运城学院 |
主分类号: | B01J20/24 | 分类号: | B01J20/24;B01J20/28;B01J20/30;B01D49/00 |
代理公司: | 山西五维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14105 | 代理人: | 茹牡花 |
地址: | 0440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玉米秸秆 吸附剂 制备 废弃 环境污染问题 空气污染问题 二次利用 焚烧处理 碱液浸泡 绿色生物 原生态 烘干 恒重 焚烧 室外 环保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废弃玉米秸秆制备PM2.5吸附剂的方法,它属于环保的原生态绿色生物吸附剂的制备方法。解决玉米秸秆焚烧处理产生的PM2.5造成环境污染严重、资源浪费的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经过处理原料、干燥、碱液浸泡、调节pH至中性、烘干至恒重、粉碎成颗粒,即得到成品。本发明一方面解决了焚烧玉米秸秆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另一方面改善了室外的空气污染问题,实现了资源的二次利用,达到了变废为宝的目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废弃玉米秸秆制备PM2.5吸附剂的方法,它属于环保的原生态绿色生物吸附剂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PM2.5就是指大气中的细颗粒物、颗粒物,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我国PM2.5标准采用世界卫生组织设定最宽限值,《标准》中的PM2.5和24小时平均浓度限值分别定为35μg/m3和75μg/m3,与世界卫生组织过渡期第1阶段的目标值相同。造成PM2.5污染的来源:可以分成自然来源和人为来源。自然来源主要是指火山爆发、沙尘暴等自然灾害向大气中排放的沙尘、碳化污染物等,从中产生了大量的细颗粒物;人为来源又可以分成室内和室外,室外主要是工业生产燃烧物的排放、交通工具的尾气燃烧排放,室内主要是人们做饭产生的油烟,还有室内吸烟等的烟雾排放。危害:PM2.5导致的污染不是局部污染,而是在全球蔓延,如雾霾天气,它对人体的危害极大,因为PM2.5粒径小,容易进入人体内部,影响内部器官的正常运行,所以导致各种疾病的生成,比如哮喘、支气管炎还有心血管病等。
现如今人们通常是用活性炭、竹炭、硅藻土等来净化室内空气,不过也有部分人使用PM2.5净化机来净化室内空气,净化机是通过滤网来控制并吸收空气中的PM2.5的,它的过滤四个阶段(预过滤、初效HEPA、复合HEPA和活性炭滤网)来完成。PM2.5净化机的使用,是一种比较高端的净化空气的方法,然而它只能在短期内取得较好效果,如果长期使用吸附效率反而会下降。硅藻土吸附能力较好,但其成本较高无法普及;活性炭有很强的吸附力,可以反复使用,可是活性炭有吸附饱和的问题,它以不可再生资源(如煤炭)为牺牲品,不利于资源的循环使用。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每年都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玉米秸秆,除去一部分用于畜类饲料以外,大多数被丢弃并集中焚烧处理,这样不仅浪费了资源,而且焚烧后的粉尘会造成大气污染产生大量的PM2.5,不仅环境污染严重,同时也不利于变废为宝。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现有废弃玉米秸秆焚烧处理产生的PM2.5造成环境污染严重、资源浪费的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利用废弃玉米秸秆制备PM2.5吸附剂的方法。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利用废弃玉米秸秆制备PM2.5吸附剂的方法,其中:具体步骤如下:
(1)处理原料:选取未变质的干燥玉米秸秆为原料,用流动水清洗以除去玉米秸秆表面的灰尘等杂质,然后将洗净的玉米秸秆原料在80~120℃的沸水中煮沸15~45min;
(2)干燥:将煮过的玉米秸秆滤干水分,并用蒸馏水冲洗6~8次后,放入50~100℃的烘箱中的托盘上烘干;
(3)碱液浸泡:将步骤(2)烘干过的玉米秸秆浸泡于浓度为0.1~0.4mol/LKOH溶液中,并置于40~60℃的恒温干燥箱中静置60~120min;
(4)调节pH至中性:从烘箱中取出碱液浸泡过的玉米秸秆,沥干碱液后用酸碱溶液调节pH至中性;
(5)烘干至恒重:将洗涤后的玉米秸秆放在50~100℃的恒温干燥箱中烘干至恒重;
(6)粉碎:将干燥后的玉米秸秆用粉碎机粉碎成20~100目的颗粒,即得到成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运城学院,未经运城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22485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