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地下隧道或廊道的预制叠合式车行通道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1810228580.8 | 申请日: | 2018-03-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94095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22 |
发明(设计)人: | 王晓波;姜弘;包鹤立;宁佐利;吴晓庚;李磊;何人;甘文爽;王创;李志宏;楚兴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D9/14 | 分类号: | E21D9/14;E21D11/08;E21D11/10 |
代理公司: | 上海知义律师事务所 31304 | 代理人: | 刘峰 |
地址: | 200011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行通道 地下隧道 廊道 现浇层 预制层 承载结构 预制 固定结构 叠合式 绑扎钢筋 叠合结构 密封内腔 密封问题 模板使用 模板台车 施工效率 预制结构 主体内壁 主体内部 叠合 内壁 现浇 密封 施工 | ||
本发明公开了地下隧道或廊道的预制叠合式车行通道结构,包括地下隧道或廊道的主体,主体内部设有车行通道,车行通道籍由车行通道固定结构与主体的内壁固定;车行通道包括现浇层、预制层和承载结构叠合呈叠合结构;承载结构与车行通道固定结构连接;承载结构底部有预制层,预制层上设有现浇层与主体内壁形成密封内腔。本发明籍由将现浇和预制两种方式两种方式进行结合,将预制层作为现浇层的一部分模板使用,且将现浇层与地下隧道或廊道的主体结合形成密封,在施工中即不需要绑扎钢筋、设置大量模板台车,又能够妥善解决预制结构与地下隧道或廊道的主体之间的密封问题,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高施工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地下隧道或廊道的车行道建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地下隧道或廊道的预制叠合式车行通道结构。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大断面单层盾构法道路隧道(或廊道)的车行通道通常采用以下两种结构形式:
1、中间预制“口”型件,并且在两侧现浇车道板的结构形式;
2、中间预制“口”型件,并且在两侧预制板的简支结构形式。
对于第1种结构,在实际应用中,中间预制“口”型件,并且在两侧现浇板的结构存在如下问题:在施工中,需要在“口”型件两侧狭小的弧面空间内进行支模、拆模工作,施工周期长,同时耗费大量的模板材料。
对于第2种结构,在实际应用中,中间预制“口”型件,并且两侧预制板结构存在如下问题:车道板接头多接缝处理繁琐、车道结构整体性差、预制板纵向连接刚度小而引起路面开裂。
因此,需要对现有的车行通道结构进行改进,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在保证施工质量的情况下,减少施工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发明内容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发明提供地下隧道或廊道的预制叠合式车行通道结构,实现的目的之一是结合两种现有结构的优先,在保证施工质量的情况下,减少施工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公开了地下隧道或廊道的预制叠合式车行通道结构,包括地下隧道或廊道的主体,所述主体内部设有车行通道,所述车行通道籍由车行通道固定结构与所述主体的内壁以及“口”形结构固定。
其中,所述车行通道包括现浇层、预制层和承载结构叠合呈叠合结构;所述承载结构与所述车行通道固定结构连接;所述承载结构底部有所述预制层,所述预制层上设有所述现浇层与所述主体内壁形成密封内腔。
优选的,所述预制层包括内部的预制芯材和覆盖于所述预制芯材外的覆盖层,所述预制芯材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预制成形,所述覆盖层采用高铝水泥和蒸压技术形成耐火保护层。
优选的,所述车行通道固定结构为沿所述主体长度方向设置于所述主体侧壁以及所述“口”形结构的若干牛腿结构。
优选的,所述承载结构为沿所述主体长度方向设置于所述主体侧壁的若干桁架结构和/或若干外翻梁。
更优选的,所述车行通道固定结构是结构与所述承载结构相同的板状结构,所述车行通道固定结构一端与所述承载结构连接形成夹角呈120至150度夹角,另一端与所述主体的侧壁连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籍由将现浇和预制两种方式两种方式进行结合,将预制层作为现浇层的一部分模板使用,且将现浇层与地下隧道或廊道的主体结合形成密封,在施工中即不需要绑扎钢筋、设置大量模板台车,又能够妥善解决预制结构与地下隧道或廊道的主体之间的密封问题,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高施工效率。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以充分地了解本发明的目的、特征和效果。
附图说明
图1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22858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