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桩顶支撑结构及基坑支护体系在审
申请号: | 201810229503.4 | 申请日: | 2018-03-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8442383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24 |
发明(设计)人: | 陶林惠;陈兆雄;尹谦钧;梁金放;尹春明;廖肖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17/04 | 分类号: | E02D17/04;E02D5/74 |
代理公司: |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24 | 代理人: | 王瑞 |
地址: | 510663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支撑结构 冠梁 桩顶 基坑支护 压顶板 支撑梁 桩体 桩顶水平位移 最大程度地 工程造价 水平刚度 依次连接 整体刚度 支护结构 锚索 配合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桩顶支撑结构及基坑支护体系,所述桩顶支撑结构用于与桩体配合,包括:依次连接的冠梁、压顶板和支撑梁,所述冠梁设于桩体的顶部,所述压顶板将冠梁与支撑梁连接,且所述支撑梁的厚度大于所述压顶板以及所述冠梁的厚度。本发明的桩顶支撑结构增加了基坑支护体系的整体刚度和水平刚度,控制支护结构桩顶水平位移,且无需增加桩体,最大程度地降低锚索数量,从而达到降低工程造价的目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桩顶支撑结构及基坑支护体系。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地面建筑物的规模越来越大,同时深入开发地下空间,进而对基坑工程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深基坑支护安全及稳定性问题也日趋复杂。深基坑工程属临时性工程,其技术复杂性远高于永久性的基础施工。桩锚支护是深基坑的一种重要的支护措施,它的产生结合于抗滑桩支护方法和锚杆支护方法,其支护原理是综合了抗滑桩和锚索的支护原理,即阻挡基坑边坡下滑的抗滑力主要来源于锚杆所提供的锚固力和抗滑桩提供的阻滑力。桩锚支护中,控制基坑顶部水平位移是一项重要的设计指标。一般是通过增加或加密锚索或桩体数量来实现,但因锚索及桩体造价较高,增加或加密锚索及桩体会使工程投资增加,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本发明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为了控制基坑顶部水平位移而增加锚索或桩体从而增大成本的缺陷,提供一种桩顶支撑结构及基坑支护体系。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桩顶支撑结构,用于与桩体配合,包括:依次连接的冠梁、压顶板和支撑梁,所述冠梁设于桩体的顶部,所述压顶板将冠梁与支撑梁连接,且所述支撑梁的厚度大于所述压顶板以及所述冠梁的厚度。本技术方案的桩体围绕基坑顶部周围设置,所述冠梁设于桩体顶部,将各个桩体顶部的冠梁连接,从而通过冠梁将各个桩体连成整体,增加整个基坑支护体系的刚度。所述压顶板与冠梁连接,并埋入基坑顶部的地面,增加基坑支护体系的水平刚度,而所述支撑梁设于压顶板的另一端,且所述支撑梁的厚度大于所述压顶板以及所述冠梁的厚度,并埋入基坑顶部的地面,形成整个桩顶支撑结构的支点,作为压顶板以及冠梁的锚固,形成桩顶支撑体系。本实施方式的桩顶支撑结构增加了基坑支护体系的整体刚度和水平刚度,控制支护结构桩顶水平位移,且无需增加桩体,最大程度地降低锚索数量,从而达到降低工程造价的目的。
本技术方案还提供一种基坑支护体系,用于防止基坑顶部水平位移,包括:桩体、与桩体固定连接的锚索,以及如上所述的桩顶支撑结构,所述桩顶支撑结构设于所述桩体的顶部,且所述压顶板与所述支撑梁埋入基坑顶部的地面。本技术方案通过锚索形成锚固作用来加固基坑,提高基坑的承载能力,同时控制基坑顶部水平位移;所述桩顶支撑结构通过互相连接且设于桩体顶部的冠梁、压顶板以及支撑梁,增加了基坑支护体系的整体刚度和水平刚度,尤其是通过具有一定厚度的支撑梁埋入地面,作为支点,从而形成锚固结构,控制支护结构桩顶水平位移,且无需增加桩体,最大程度地降低锚索数量,从而达到降低工程造价的目的。
进一步地,所述压顶板与所述桩体以及所述支撑梁均垂直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压顶板的宽度大于所述支撑梁的宽度。
进一步地,所述压顶板的厚度小于所述冠梁的厚度。
进一步地,所述压顶板的宽度范围为1m-3m,和/或所述压顶板的厚度范围为150mm-200mm。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梁的宽度范围为600mm-800mm,和/或,所述支撑梁的厚度范围为800mm-1200mm。
进一步地,所述桩体以及所述桩顶支撑结构均沿基坑顶部边缘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锚索的数量为至少两个。进一步地,所述锚索在水平面的倾角范围为10°-45°。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桩顶支撑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22950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