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修复淤泥质海底的人工藻礁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232121.7 | 申请日: | 2018-03-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503296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07 |
发明(设计)人: | 姜昭阳;梁振林;车玉菊;朱立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大学 |
主分类号: | C04B28/02 | 分类号: | C04B28/02;A01G33/00;C04B111/74 |
代理公司: | 北京慕达星云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465 | 代理人: | 崔自京 |
地址: | 264209 ***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人工藻礁 可修复 淤泥质 制备 淤泥 质量百分比 高效利用 海底沉积 海洋藻类 营养环境 孢子 氮磷 附着 固着 基质 泥粉 藻类 水体 海域 水泥 生长 优化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修复淤泥质海底的人工藻礁及其制备方法,其中所述人工藻礁通过以下质量百分比的原料制得:淤泥泥粉16.0%~32.9%,水泥36.5%~53.4%,水30.6%。本发明提供的人工藻礁一方面能够实现海底沉积淤泥的高效利用,另一方面还可以为海洋藻类提供附着、固着的基质,优化、调节海域水体中的氮磷比,为藻类及其孢子的生存、生长提供良好的营养环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人工藻礁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可修复淤泥质海底的人工藻礁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近30多年来,我国海岸带区域经历了高强度的开发利用,特别是近岸海域的大规模水产养殖活动。以海水养殖为例,网箱、筏式养殖设施等在沿岸及近海海域广泛设置,在养殖过程中沉积了大量的残饵和养殖对象的排泄物,造成近岸海域海底沉积了大量的淤泥。
在这些淤泥质海底中,除泥沙外,还含有大量有机质营养物质,以山东省沿海的淤泥质海底为例,除少量砂、贝壳外,淤泥在其中的质量占到80%以上,且富含大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相比之下,滩涂淤泥中也含有营养盐类,但淤泥的含量却不足10%;海底沉积淤泥的存在极易在海底形成缺氧层造成底栖生物大量死亡,是近岸海域的重大环境灾害隐患之一。
因此,如何避免海底淤泥对近岸海域底播增殖活动的威胁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修复淤泥质海底的人工藻礁,一方面能够实现海底沉积淤泥的高效利用,另一方面还可以为海洋藻类提供附着、固着的基质,优化、调节海域水体中的氮磷比,为藻类及其孢子的生存、生长提供良好的营养环境。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可修复淤泥质海底的人工藻礁,所述人工藻礁通过以下质量百分比的原料制得:淤泥泥粉16.0%~32.9%,水泥36.5%~53.4%,水30.6%。
优选的,淤泥泥粉28.6%,水泥40.8%,水30.6%。
一种可修复淤泥质海底的人工藻礁的制备方法,包括:
采集海底沉积淤泥,并去除所述海底沉积淤泥中的大块杂质,筛除其中的沙质,得到孔径小于1mm的淤泥泥粉;
按照质量百分比称取16.0%~32.9%的淤泥泥粉和36.5%~53.4%的水泥,将所述淤泥泥粉和水泥进行混合,得到混合物;
按照质量百分比将30.6%水与所述混合物混合,经搅拌均匀,浇注成型,置于室温20℃,湿度90%~95%的条件下进行养护,24~48小时脱模后,持续养护28天后得到以海底沉积淤泥为原料的人工藻礁。
优选的,包括:
采集海底沉积淤泥,并去除所述海底沉积淤泥中的大块杂质,筛除其中的沙质,得到孔径小于1mm的淤泥泥粉;
按照质量百分比称取28.6%的淤泥泥粉和40.8%的水泥,将所述淤泥泥粉和水泥进行混合,得到混合物;
按照质量百分比将30.6%水与所述混合物混合,经搅拌均匀,浇注成型,置于室温20℃,湿度95%的条件下进行养护,36小时脱模后,持续养护28天后得到以海底沉积淤泥为原料的人工藻礁
经由上述的技术方案可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公开提供了一种可修复淤泥质海底的人工藻礁,利用海底沉积淤泥作为人工藻礁的原料,从中提取淤泥泥粉,进而选择合适的淤泥泥粉、水泥和水的比例制备人工藻礁,一方面能够实现海底沉积淤泥的高效利用,另一方面还可以为海洋藻类提供附着、固着的基质。
其次,制备得到的人工藻礁礁体内不断溶出铵盐、活性磷酸盐等营养盐成分,可优化、调节海域水体中的氮磷比,为藻类及其孢子的生存、生长提供良好的营养环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大学,未经山东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23212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