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机能量回收系统及带电机能量回收系统的电动车在审
申请号: | 201810232921.9 | 申请日: | 2018-03-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73333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15 |
发明(设计)人: | 张怡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 |
主分类号: | H02J7/32 | 分类号: | H02J7/32;H02J7/00 |
代理公司: | 佛山帮专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387 | 代理人: | 颜春艳 |
地址: | 510405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振荡电路 电机能量 回收系统 感应电动势 电动车 整流电路 电池组 电机 脉冲电流 整流电路输出 电池组充电 技术应用 重复利用 换向片 脉冲式 换向 片断 充电 电路 输出 转换 能源 | ||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电机能量回收系统及带电机能量回收系统的电动车,包括电机、整流电路、振荡电路和电池组,所述整流电路接收来自电机中换向片断路时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并将所述感应电动势转换为一单向的脉冲电流输出;所述振荡电路接收来自所述整流电路输出的所述脉冲电流,并通过所述振荡电路对所述电池组进行充电。本发明通过整流电路将电机中换向片产生的感应电动势进行整流后,形成脉冲式电路进入到振荡电路中,利用振荡电路的特性对电池组充电,充分地利用了资源,并可将该技术应用到电动车中,实现能源的重复利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机或电动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机能量回收系统及带电机能量回收系统的电动车,该电机能量回收系统可适用于电动车、电动三轮车、电动汽车、电动船、家用电器、工业电器等。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电动车或者电动汽车,在行驶的过程是通过移动电源给车内装有的电机供电,使电能转化为机械能驱动电动车或电动汽车行驶。然而,在行驶过程中,移动电源中的电能不断减少,等到移动电源中的电能消耗完毕,则必须更换新的移动电源或者对该移动电源进行充电;若行驶过程中没有备份移动电源,则十分麻烦。
另外,电机在工作的过程中,是通过改变两换向片中电流的方向,使处于固定磁芯中的线圈沿同一方向旋转。然而,当换向片突然断开或换向片的电流方向突然反向时,换向片会产生一个极大的感应电动势,这个感应电动势若不及时对它进行处理,则会损坏电机,减少电机或其他元器件的寿命。现有的解决办法一般是将该电动势与二极管反向连接,资源浪费。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出一种电机能量回收系统,利用电机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给电池组充电,然后再将该电池组用于给电机供电,充分地利用了资源。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电机能量回收系统,包括电机、整流电路、振荡电路和电池组,所述整流电路接收来自电机中换向片断路时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并将所述感应电动势转换为一单向的脉冲电流输出;所述振荡电路接收来自所述整流电路输出的所述脉冲电流,并通过所述振荡电路对所述电池组进行充电。
进一步的,所述整流电路20包括首尾相连的一第一二极管D1、一第二二极管D2、一第三二极管D3和一第四二极管D4,所述第一二极管D1和第二二极管D2之间的连接节点电性连接所述电机10中换向片的一输出端,所述第三二极管D3和第四二极管D4之间的连接节点电性连接所述电机10中换向片的另一输出端,所述第二二极管D2和第三二极管D3之间的连接节点输出所述脉冲电流,所述第一二极管D1和第四二极管D4之间的连接节点接地。
进一步的,所述振荡电路(30)包括一电容C、一电阻R和一电感L,所述电容C、电阻R、电感L串联,所述电容C的一端与电性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D2和第三二极管D3之间的连接节点;所述电容C的第二端通过所述电阻R与所述电感L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电感L的第二端与所述电池组(40)的正极相连,所述电池组(40)的负极接地。
进一步的,所述电机与控制器电性连接,所述电机通过所述控制器控制。
进一步的,所述电机与输入电源电性连接,所述输入电源输出的电压为所述电机的额定工作电压。
进一步的,所述电池组包括若干个单体电池。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本发明通过整流电路将电机中换向片产生的感应电动势进行整流后,形成脉冲式电路进入到振荡电路中,利用振荡电路的特性对电池组充电,充分地利用了资源。本发明可将该电机能量回收系统应用在电动车中,利用电机在行驶过程中电机产生的方向电动势对电池组进行充电,可实现能源的重复利用。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城市职业学院,未经广州城市职业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23292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