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软质合成革用不黄变型无溶剂聚氨酯中间层树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810237620.5 | 申请日: | 2018-03-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8517029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29 |
发明(设计)人: | 王海峰;孔为青;李晓飞;范仁祥;姚克俭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安利聚氨酯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G18/79 | 分类号: | C08G18/79;C08G18/76;C08G18/66;C08G18/48;C08G18/42;C08G18/32;C08G18/10;C09D175/08;C09D175/06;D06N3/14 |
代理公司: | 安徽合肥华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12 | 代理人: | 余成俊 |
地址: | 230093 安徽省合肥市经济技术开***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合成革 用不黄 变型 溶剂 聚氨酯 中间层 树脂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软质合成革用不黄变型无溶剂聚氨酯中间层树脂,由羟基组分A、异氰酸酯组分B1、异氰酸酯组分B2按照质量比100:40‑120:50‑150混合组成;羟基组分A由聚醚二元醇、聚醚三元醇、扩链剂、交联剂、发泡剂、泡沫稳定剂、催化剂、光/热稳定剂构成;异氰酸酯组分B1由三官能度异氰酸酯、聚醚二元醇、两官能度异氰酸酯、催化剂构成;异氰酸酯组分B2由两官能度异氰酸酯、聚酯二元醇、催化剂构成。本发明还提供了该树脂的制备方法及应用。本发明制得的无溶剂聚氨酯合成革手感柔软、丰满,耐黄变检测均达到5级水平,耐水解检测达到5‑8年水平,环保性能优越,广泛应用于电子包装套件革、手套革等软质合成革产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合成革用树脂领域,具体是一种软质合成革用不黄变型无溶剂聚氨酯中间层树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背景技术
近年以来,聚氨酯合成革行业的环保问题越来越被行业链的每个环节所重视,包括聚氨酯树脂生产企业、聚氨酯合成革生产企业、聚氨酯合成革用助剂生产企业、以及聚氨酯合成革下游应用行业,特别是品牌客户对环保的要求尤为强烈。另外,考虑到民生健康、以及大气环境、水环境污染治理等因素,国家对聚氨酯合成革行业的环保监督力度也逐渐加大,聚氨酯合成革行业的去有机溶剂化生产技术迫在眉睫。
无溶剂聚氨酯合成革生产技术鉴于环保性能优越、生产能耗低、物理性能优异、性价比高等特点,近两年逐渐走入聚氨酯合成革生产企业的视野。无论是在配方研发、工艺改进、还是生产设备的改造等方面,聚氨酯合成革生产企业都投入了大量的成本,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伴随着无溶剂聚氨酯合成革生产技术的速进步,无溶剂聚氨酯树脂的研发也突飞猛进。由于传统溶剂型聚氨酯合成革有机溶剂DMF等残留主要体现在湿法贝斯、干法粘接两个生产环节,因此,截至目前,无溶剂聚氨酯树脂研究开发较多的主要体现在无溶剂聚氨酯合成革成革加工的中间层树脂,即起到代替传统湿法贝斯,又起到代替传统干法粘接层的作用。
无溶剂聚氨酯合成革技术的特点决定了整个泡孔层基本是均匀一致的泡孔结构,尚无法获得类似于传统湿法贝斯一样的渐变式泡孔结构(即基布到革表面由下而上为:大泡孔-小泡孔-致密层),因此采用芳香族无溶剂聚氨酯树脂制备的浅色无溶剂聚氨酯合成革产品的耐黄变水平相比传统溶剂型合成革而言,仍有一定的差距,达不到完全不黄变的水平。专利CN104072715A报道了应用于汽车革的一款脂肪族发泡树脂的制备方法。由于汽车内饰革的手感在合成革中属于偏硬的手感,因此此专利配方并不适用于所有无溶剂聚氨酯合成革产品。鉴于此,开发一款软质合成革用不黄变型无溶剂聚氨酯中间层树脂,应用于电子包装套件革、手套革、沙发家俱革、男女休闲鞋革等领域,则显得尤为必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软质合成革用不黄变型无溶剂聚氨酯中间层树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用于电子包装套件革、手套革、沙发家俱革、男女休闲鞋革等对无溶剂聚氨酯合成革手感要求较高的产品中,解决现有无溶剂聚氨酯合成革产品耐黄变性能不足的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软质合成革用不黄变型无溶剂聚氨酯中间层树脂,其特征在于:由羟基组分A、异氰酸酯组分B1、异氰酸酯组分B2按照质量比100:40-120:50-150混合组成,其中:
所述的羟基组分A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
聚醚二元醇 20-50份,
聚醚三元醇 40-70份,
扩链剂 0.5-8份,
交联剂 0.1-3份,
发泡剂 0.05-1份,
泡沫稳定剂 0.05-0.5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安利聚氨酯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合肥安利聚氨酯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23762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