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太赫兹光谱分析仪的远程自动维护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240097.1 | 申请日: | 2018-03-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8489913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04 |
发明(设计)人: | 周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领创者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21/27 | 分类号: | G01N21/27;G01J3/42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奇智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40 | 代理人: | 杨春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西区)***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光谱仪 自动维护 光谱分析 信号处理电路 信号处理系统 数据量确定 方式判断 放大电路 故障类型 故障提供 指令系统 自动检测 数据量 外围 发送 指令 查找 传输 监测 检测 | ||
1.一种太赫兹光谱分析仪的远程自动维护方法,用于对远程太赫兹光谱仪信号处理电路的故障进行检测,所述信号处理电路包括放大电路,所述方法包括:
(10)发送自动检测指令给远程太赫兹光谱仪;
(20)监测接收到的远程太赫兹光谱仪传输的数据量,根据所述数据量确定远程太赫兹光谱仪的故障类型;
(30)基于确定的故障进行自动维护。
2.如权利要求1的太赫兹光谱分析仪的远程自动维护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10)包括:
(101)发送第一类型的指令给远程太赫兹光谱仪,所述第一类型的指令在远程太赫兹光谱仪上的预计执行时间少于第一时间;
(102)间隔至少第一时间后,发送第二类型的指令给远程太赫兹光谱仪,所述第二类型的指令在远程太赫兹光谱仪上的预计执行时间少于第二时间,所述第二时间少于第一时间;
(103)间隔至少第二时间后,再次发送第一类型的指令给远程太赫兹光谱仪。
3.如权利要求2的太赫兹光谱分析仪的远程自动维护方法,其特征在于,设经历第一时间后接收到远程太赫兹光谱仪的数据量为A字节,再经历第二时间后接收到远程太赫兹光谱仪的数据量为B字节,再经历第一时间后接收到的远程太赫兹光谱仪的数据量为C字节;则所述步骤(20)包括:
当(A+C)/(A+2B+C)小于第一预设阈值时,确定此时远程太赫兹光谱仪信号处理电路无故障;
当(A+B)/(B+C)小于第二预设阈值且(A+C)/(A+2B+C)大于第一预设阈值时,确定此时远程太赫兹光谱仪信号处理电路可能故障,启动第三类型指令给远程太赫兹光谱仪;
接收第三类型指令在远程太赫兹光谱仪上分析后的数据,与预设故障参数参考值进行比较,当大于预设故障参数参考值时确定该远程太赫兹光谱仪存在信号处理故障。
4.如权利要求3的太赫兹光谱分析仪的远程自动维护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类型指令为光谱分析指令,所述第三类型指令为通过所述放大电路进行信号放大的指令,且所述放大电路是为了获得与预设故障参数参考值相比较时使用的放大电路。
5.如权利要求3的太赫兹光谱分析仪的远程自动维护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类型指令为查询工作状态指令、返回当前时间指令、返回当前GPS位置信息指令之一。
6.如权利要求3的太赫兹光谱分析仪的远程自动维护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放大电路包括:包括依次编号的第一电容C1——第十四电容C14共14个电容、依次编号的第一电阻R1——第二十五电阻R25共25个电阻、依次编号的第一二极管D1——第三二极管D3共3个二极管、依次编号的第一晶体管T1——第十四晶体管T14共14个晶体管、加减运算电路、信号输入端Vin、信号输出端Vout、电源端Vs以及接地端,所述第十四电阻R14为阻值可调电阻,其余24个电阻的阻值固定,其中第一电容C1的第一端连接第四电阻R4的第一端,第四电阻R4的第二端连接电源Vs以及第五电阻R5的第一端,第一电容C1的第二端接地;第四电阻R4的所述第一端还连接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第一电阻R1的第一端、第二电阻R2的第一端、第二电容C2的第一端、第三电阻R3的第一端,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连接通过第六电阻R6接地,第一电阻R1的第二端连接第一晶体管T1的发射极,第一晶体管T1的基极连接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第一晶体管T1的集电极连接第七电阻R7的第一端,第七电阻R7的第二端分别连接第十二电阻R12的第一端以及第十三电阻R13的第一端,第二电阻R2的第二端连接第三二极管D3的正极,第三二极管D3的负极分别连接第三电容C3的第一端、第八电阻R8的第一端以及第二晶体管T2的基极,第二电容C2的第二端接地;第三电阻R3的第二端连接第二晶体管T2的发射极,第二晶体管T2的集电极分别连接第四电容C4的第一端、第五电容C5的第一端、第四晶体管T4的集电极、第九电阻R9的第一端通过第十电阻R10连接第十一电阻R11的第一端,第十一电阻R11的第一端还连接第三晶体管T3的集电极、第五晶体管T5的集电极、第六电容C6的第一端、第七电容C7的第一端,第五电阻R5的第二端连接第三晶体管T3的发射极,第三晶体管T3的基极分别连接第四晶体管T4的基极以及第八晶体管T8的基极、第五晶体管T5的基极连接第十一电阻R11的第二端与第十四电阻R14之间,第五晶体管T5的发射极分别连接第六电容C6的第二端、第七电容C7的第二端以及第八晶体管T8的集电极、第十四电阻R14的滑动触头连接在第十一电阻R11的第二端,第九电阻R9的第二端连接第四晶体管T4的基极和第七晶体管T7的集电极,第四晶体管T4的发射极分别连接第四电容C4的第二端、第五电容C5的第二端、第七晶体管T7的基极以及第十二晶体管T12的集电极,第三电容C3的第二端连接第八电阻R8的第二端以及第六晶体管T6的发射极和第七晶体管T7的集电极,第二电阻R2的第二端连接第三二极管D3的正极,第三二极管D3的负极连接第八电阻R8的第一端;第十四电阻R14的第二端分别连接第十九电阻R19的第一端以及第二十电阻R20的第一端,第十二电阻R12的第二端分别连接第九晶体管T9的发射极和第六晶体管T6的基极,第十三电阻R13的第二端分别连接第十晶体管T10的发射极、第七晶体管T7的集电极、信号输入端Vin以及第十五电阻R15的第一端;第十五电阻R15的第二端分别连接第九电容C9的第一端、第二十一电阻R21的第一端以及第九晶体管T9的基极,第九电容C9的第二端和第二十一电阻R21的第二端均接地;第六晶体管T6的集电极分别连接第十电容C10的第二端和第十一晶体管T11的集电极;第十二晶体管T12的集电极分别连接第十七电阻R17的第二端、第二十二电阻R22的第一端以及第十四晶体管T14的集电极;第十一晶体管T11的发射极与第十二晶体管T12的发射极均连接第二十五电阻R25的第一端,第二十五电阻R25的第二端通过第十四电容C14接地,第二十五电阻R25的第二端还连接第二十三电阻R23的第二端、第二十四电阻R24的第二端以及第十三电容C13的第一端,第十三电容C13的第二端接地,第九晶体管T9的集电极分别连接第十二晶体管T12的基极以及第二十三电阻R23的第一端,第十晶体管T10的集电极连接第二十四电阻R24的第一端;第七晶体管T7的基极分别连接第十六电阻R16的第一端以及第八电容C8的第一端,第十六电阻R16的第二端以及第八电容C8的第二端分别连接第十晶体管T10的基极;第七晶体管T7的发射极通过第十七电阻R17分别连接第二十二电阻R22的第一端以及第十一电容C11的第一端,第十二晶体管T12的基极连接第十一电容C11的第二端,第七晶体管T7的基极分别连接第十四晶体管T14的基极和第十三晶体管T13的基极,第十四晶体管T14的集电极连接第十二晶体管T12的集电极,第十四晶体管T14的发射极分别连接第十三晶体管T13的发射极以及所述加减运算电路的正输入端、第十三晶体管T13的集电极连接第十九电阻R19的第二端,第二十二电阻R22的第二端分别连接第二十电阻R20的第二端以及第十二电容C12的第一端,第十二电容C12的第二端分别连接第八晶体管T8的发射极和所述加减运算电路的负输入端,所述加减运算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所述信号输出端;第十三电阻R13的第二端还连接第六晶体管T6的集电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领创者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四川领创者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240097.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