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在器皿内取放眼科用人工晶状体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242625.7 | 申请日: | 2018-03-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8451668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28 |
发明(设计)人: | 施焕玲 | 申请(专利权)人: | 施焕玲 |
主分类号: | A61F2/16 | 分类号: | A61F2/1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55300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人工晶状体 取放 器皿 工作模式 切换装置 下置 气管 切换工作模式 吸管 气压变化 取放装置 吸附装置 吹落 单手 吸入 精密 眼科 损害 安全 | ||
1.一种在器皿内取放眼科用人工晶状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一种眼科用人工晶状体取放装置,包括取放外壳(1)、吸附装置(2)、切换装置(3)、吹落装置(4);
所述娶放外壳(1)包括:
外壳本体(11),呈空心矩形体;
中置隔板(12),沿左右方向设在所述外壳本体(11)中部,所述中置隔板(12)左、右两端分别设有一只中置横孔(12a);
上置空腔(13),位于所述中置隔板(12)上方,所述上置空腔(13)左端面中部设有上置左孔(13a),所述上置左孔(13a)内壁设有限位凸块,所述上置空腔(13)右端面中部设有上置右孔(13b),所述上置空腔(13)内部左、右两侧分别设有一只上腔圆环(13c);
下置空腔(14),位于所述中置隔板(12)下方,所述下置空腔(14)左、右两侧分别设有一只下置侧孔(14a),所述下置空腔(14)后端面设有一只下置气孔(14b);
下置气管(15),设在所述外壳本体(11)下端面,与所述下置气孔(14b)连通,所述下置气管(15)由上而下逐渐变窄,所述下置气管(15)下沿设有软质材料制成的密封软圈(15a),所述下置气管(15)侧面设有小吹气孔(15b);
所述吸附装置(2)包括:
右限位板(21),通过右连接板(21a)固定在所述外壳本体(11)右侧,所述右限位板(21)与所述上置右孔(13b)对应处还设有右限位孔(21b);
扭转圆盘(22),可转动的设在所述外壳本体(11)与右限位板(21)之间,所述扭转圆盘(22)中心设有正六边形的扭转插孔(22a);
传动插杆(23),正六边形截面,可转动的设在所述右限位孔(21b)、上置右孔(13b)内,所述传动插杆(23)通过扭转插孔(22a)与扭转圆盘(22)传动连接,所述传动插杆(23)左端插入上置空腔(13)内并膨大成型有正六边形截面的传动插头(23a),所述传动插头(23a)左端面设有左窄右宽的锥形凹槽(23b);
右置螺杆(24),沿其轴向成型有与传动插杆(23)传动配合的正六边形截面的右置插孔(24a),所述右置螺杆(24)外壁还设有与位于右侧的上腔圆环(13c)传动连接的圆形凹槽;
左置螺杆(25),沿其轴向成型有与传动插头(23a)传动配合的正六边形截面的左置插孔(25a),所述左置插孔(25a)容设所述传动插杆(23)在其内部转动,所述左置螺杆(25)外壁还设有与位于左侧的上腔圆环(13c)传动连接的圆形凹槽;
从动活塞(26),设有一对,每只从动活塞(26)包括设在所述上置空腔(13)内的从动螺管(26a)、设在所述从动螺管(26a)下端并穿过对应中置横孔(12a)后插入下置空腔(14)内的连接纵杆(26b)、设在所述连接纵杆(26b)下方并向外壳本体(11)中部延伸的连接横杆(26c)、设在连接横杆(26c)止端并与下置空腔(14)紧密贴合的活塞本体(26d);
位于右侧的从动螺管(26a)与右置螺杆(24)传动连接,位于左侧的从动螺管(26a)与左置螺杆(25)螺纹连接;
所述切换装置(3)包括:
左限位板(31),通过左连接板(31a)设在所述外壳本体(11)左侧,所述左限位板(31)上与所述上置左孔(13a)对应处还设有左限位孔(31b);
主动螺母(32),可转动的设在所述外壳本体(11)与左限位板(31)之间;
从动螺杆(33),经由左限位孔(31b)、上置左孔(13a)后插入上置空腔(13)内,所述从动螺杆(33)与主动螺母(32)螺纹连接,所述从动螺杆(33)侧面沿其轴向设有与所述限位凸块配合的限位侧孔(33a),所述从动螺杆(33)右端设有可转动设在锥形凹槽(23b)内的锥形卡头(33b);
所述吹落装置(4)包括:
套接圆环(41),紧密套设在所述下置气管(15)上,所述套接圆环(41)与所述小吹气孔(15b)对应处设有大吹气孔(41a);
吹气气管(42),包括设在所述套接圆环(41)侧面并与大吹气孔(41a)连通的套筒横段、连通设在套筒横段止端上方的套筒纵段、设在套筒纵段上方的塞子(42a);
所述取放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快速取放人工晶状体(5):
步骤1.1,快速吸附人工晶状体(5)
手持所述吹气气管(42),将所述吸附装置移动到人工晶状体(5)上方,所述密封软圈(15a)与所述人工晶状体(5)上端面紧密贴合;
常态下,所述传动插头(23a)插设在所述左置螺杆(24)的左置插孔(24a)内;
用手指拨动所述扭转圆盘(22)驱动所述传动插杆(23)、传动插头(23a)转动,所述从动螺杆(33)受限位凸块拘限作用不随所述传动插头(23a)转动所述传动插杆(23)带动所述右置螺杆(24)转动,所述传动插头(23a)带动所述左置螺杆(25)转动;
所述右置螺杆(24)作用于位于右侧的从动螺管(26a)进而驱动对应的从动活塞(26)向右移动,所述左置螺杆(25)作用于位于左侧的从动螺管(26a)进而驱动对应的从动活塞(26)向左移动,所述下置空腔(14)位于两只活塞本体(26d)之间部分的气压、所述吹落装置(4)内的气压、所述下置气管(15)内的气压快速降低,将人工晶状体(5)吸附固定;
步骤1.2,快速释放人工晶状体(5):
用手指拨动所述扭转圆盘(22),其转动方向与步骤1.1中扭转圆盘(22)转动方向方向相反;
所述扭转圆盘(22)驱动所述传动插杆(23)、传动插头(23a)转动,所述从动螺杆(33)受限位凸块拘限作用不随所述传动插头(23a)转动,所述传动插杆(23)带动所述右置螺杆(24)转动,所述传动插头(23a)带动所述左置螺杆(25)转动;
所述右置螺杆(24)作用于位于右侧的从动螺管(26a)进而驱动对应的从动活塞(26)向左移动,所述左置螺杆(25)作用于位于左侧的从动螺管(26a)进而驱动对应的从动活塞(26)向右移动,所述下置空腔(14)位于两只活塞本体(26d)之间部分的气压、所述吹落装置(4)内的气压、所述下置气管(15)内的气压快速恢复至大气压,所述人工晶状体(5)落下;
通过快速吸附吸附与快速释放人工晶状体(5),将人工晶状体(5)从承装器皿内取出或者将人工晶状体(5)从外部放入承装器皿内;
步骤2,切换工作模式:
用手指转动所述主动螺母(32),进而驱动所述从动螺杆(33)向左移动,并通过锥形卡头(33b)拉动传动插杆(23)、传动插头(23a)向左移动,直至所述传动插头(23a)与所述左置插孔(25a)完全脱离;
步骤3,安全取放人工晶状体:
步骤3.1,安全吸附人工晶状体(5):
手持所述吹气气管(42),将所述吸附装置移动到人工晶状体(5)上方,所述密封软圈(15a)与所述人工晶状体(5)上端面紧密贴合;
用手指拨动所述扭转圆盘(22)驱动所述传动插杆(23)、传动插头(23a)转动,所述从动螺杆(33)受限位凸块拘限作用不随所述传动插头(23a)转动,所述传动插杆(23)带动所述右置螺杆(24)转动,所述传动插头(23a)与所述左置螺杆(25)脱离接触,因而所述左置螺杆(25)不能转动;
所述右置螺杆(24)作用于位于右侧的从动螺管(26a),进而驱动位于右侧的从动活塞(26)向右移动,所述下置空腔(14)位于两只活塞本体(26d)之间部分的气压、所述吹落装置(4)内的气压、所述下置气管(15)内的气压缓慢降低,将人工晶状体(5)吸附固定;
步骤3.2,安全释放人工晶状体(5):
用手指拨动所述扭转圆盘(22),其转动方向与所述步骤3.1中扭转圆盘(22)转动方向相反;
所述扭转圆盘(22)驱动所述传动插杆(23)、传动插头(23a)反向转动,所述从动螺杆(33)受限位凸块拘限作用不随所述传动插头(23a)转动,所述传动插杆(23)带动所述右置螺杆(24)转动,所述传动插头(23a)与所述左置螺杆(25)脱离接触,因而所述左置螺杆(25)不能转动;
所述右置螺杆(24)作用于位于右侧的从动螺管(26a)进而驱动对应的从动活塞(26)向左移动,所述下置空腔(14)位于两只活塞本体(26d)之间部分的气压、所述吹落装置(4)内的气压、所述下置气管(15)内的气压缓慢恢复至大气压,所述人工晶状体(5)落下;
通过安全吸附与安全释放人工晶状体(5),将人工晶状体(5)从承装器皿内取出或者将人工晶状体(5)从外部放入承装器皿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施焕玲,未经施焕玲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242625.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临时及替代型肝后下腔静脉人工血管
- 下一篇:一种二尖瓣膜替换用人工环上机械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