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对流式的球化退火炉及其炉内的碳势控制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1810243285.X | 申请日: | 2018-03-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15536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24 |
发明(设计)人: | 任春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翁工业炉(嘉善)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1D1/32 | 分类号: | C21D1/32;C21D1/76;C21D9/56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家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27 | 代理人: | 陈娟 |
地址: | 31410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球化退火炉 内桶 线材 炉内 氮气置换 碳势控制 对流式 退火 外端侧壁 对流桶 对流死角 甲醇裂解 退火过程 温度降低 含氧量 裂解气 上端 出炉 放入 甲醇 炉盖 探头 脱碳 外桶 增碳 对流 检测 生产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对流式的球化退火炉及其炉内的碳势控制工艺,包括对流桶,所述对流桶的外端侧壁安装有内桶,内桶的外端侧壁安装有外桶,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对流式的球化退火炉内的碳势控制工艺,包括以下步骤:S1、将需要退火的线材放入到球化退火炉中;S2、在球化退火炉进行升温用氮气置换内桶内部的空气;S3、当内桶内的温度升高到580℃使用甲醇裂解气体将氮气置换;S4、当退火过程完成后再以氮气置换甲醇裂解气;S5、通过炉盖上端的探头检测含氧量;S6、内桶温度降低到500度,线材可出炉。本发明炉内温度更加均匀,炉内对流范围更大,对流死角更少,退火后的线材既不脱碳也不增碳,生产的线材质量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退火炉生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对流式的球化退火炉及其炉内的碳势控制工艺。
背景技术
目前,球化退火炉多于与线材的球化退火,随着产品质量的提升,客户对线材退火后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退火后的线材硬度散差小,而且还要求退火后的线材既不脱碳也不增碳。球化退火炉炉内的温度均匀性影响着线材退火后的硬度散差,炉内温度越均匀则线材的硬度散差则越小,反之硬度散差则越大。退火后线材的脱碳是由炉内的气氛控制的,目前炉内气氛控制只能根据个人经验手动调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对流式的球化退火炉及其炉内的碳势控制工艺。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对流式的球化退火炉,包括对流桶,所述对流桶的外端侧壁安装有内桶,内桶的外端侧壁安装有外桶,外桶的内壁固定连接有保温层,保温层的顶端安装有加热装置,内桶的顶部安装有炉盖,且炉盖通过压紧按钮与内桶密封,外桶的外端上壁竖直安装有旋转座,旋转座的上端安装有悬臂,悬臂通过链条连接有炉盖,炉盖的上端安装有对流装置的一部分。
优选的,所述内桶的底部与保温层的底部相互贴合,加热装置对内桶加热,且加热装置采用电热丝加热。
优选的,所述对流装置由炉底电机、离心叶轮、炉顶电机和轴流叶轮组成,炉底电机和离心叶轮安装在内桶底部,炉顶电机和轴流叶轮安装在炉盖上。
优选的,所述外桶上安装有强冷装置,强冷装置把炉外冷风引进内桶的外部。
优选的,所述炉盖的上端安装有探头,排气管和定位装置。
优选的,所述链条的另一端螺钉固定有气缸,且气缸的伸缩带动链条运动,链条运动使得炉盖开启或关闭。
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对流式的球化退火炉内的碳势控制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S1、将需要退火的线材放入到球化退火炉中,此时内桶的内部气体为空气;
S2、在球化退火炉进行升温的时候,用氮气置换内桶内部的空气,置换的过程是:炉顶电机和炉底电机同时启动,并分别带动炉顶轴流叶轮和炉底离心叶轮转动,对流桶内的空气在炉底离心叶轮的作用下由对流桶内流通到内桶和对流桶之间;
S3、当内桶内的温度升高到580℃时,使用甲醇裂解气体将内桶内部的氮气置换出来;
S4、当退火过程完成后,且内桶内温度降至570度左右时,再以氮气置换内桶内的甲醇裂解气;
S5、在退火过程中通过安装在炉盖上端的探头来检测内桶内部的含氧量,通过含氧量的测定来测算出内桶中的碳势,并通过改变甲醇裂解气体和氮气的通入量使得内桶的碳势保持在一个区间内;
S6、当氮气置换完成后,内桶内温度会降低到500度左右时,线材完成退火过程即可出炉。
优选的,所述甲醇裂解气体中的具体成分为33%的CO和66%的H2以及1%的CO2,在升温至退火温度直至保温结束降温至570度左右时,内桶内需一直通甲醇裂解气,以保证内桶内的气压为正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翁工业炉(嘉善)有限公司,未经山翁工业炉(嘉善)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24328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