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中空纤维膜高粉尘气体净化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810248142.8 | 申请日: | 2018-03-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11573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29 |
发明(设计)人: | 郭绍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郭绍华 |
主分类号: | B01D46/54 | 分类号: | B01D46/54;B01D46/02;B01D50/00;B01D69/08;B01D71/3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福***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粉尘 气体净化装置 中空纤维膜 含尘量 过滤 中空纤维膜膜丝 聚四氟乙烯 纯净气体 反吹装置 理想排放 膜丝表面 气体处理 气体风道 气体过滤 通气能力 无尘气体 阵列安装 金属笼 膜组件 风道 集束 膜丝 微孔 粉尘 | ||
一种中空纤维膜高粉尘气体净化装置,用聚四氟乙烯中空纤维膜膜丝集束、膜组件头与一个金属笼组成高粉尘气体过滤单元,将多个这种单元组成高粉尘过滤阵列。将这个阵列安装在高粉尘气体风道中,利用膜丝表面的微孔对粉尘进行过滤,可以将含尘量高达50—100g/m³的高粉尘气体处理为含尘量1—50ug/m³的纯净气体,达到理想排放。无尘气体风道中装有反吹装置,可以保持膜丝的通气能力。
所属领域
粉尘过滤器,主要用于含高粉尘气体排放场所和设施中的粉尘过滤,特别是用于发电、水泥、炼焦、垃圾焚烧、冶炼、锅炉等高粉尘气体排放行业的除尘。
技术背景
以锅炉等设备烟气除尘技术为例,经历了水膜除尘、布袋除尘到静电除尘的过程,现在又有回到布袋除尘器,新的趋势是布袋+静电除尘。
自2004年1月1日起,国家已经对烟尘及SO2的排放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烟尘最高允许排放质量浓度为50mg/m3。从2005年11月1日起,北京市已运行的火电厂锅炉到时烟尘排放质量浓度仅允许30mg/m3。
原有的四电场静电除尘器改为五电场、六电场也很难满足上述要求。与此同时,SO2的排放标准也相应提高。为减少SO2排放,许多电厂将燃用低硫煤或采取相应的脱硫设施,从而导致静电除尘器的除尘效率下降,尤其对于煤中高硅、铝含量的电厂,采用静电除尘器处理的烟尘排放质量浓度已远远达不到环保要求,于是业界开始将静电除尘器改造为布袋除尘器。
近年来,随着滤布材料制造技术的发展,袋式除尘器在滤布的强度、耐高温、耐腐、耐磨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布袋除尘器的烟尘排放质量浓度可以控制在15~50mg/m³,已经广泛应用于电厂、矿山、冶金、化工、水泥、制药、食品等行业,作为环境净化及产品回收设备。
最新的进展是电、袋混合技术,综合静电和除尘袋两种技术的优点,形成新的工作模式,有望将排放降低到5--10mg/m³以下。
但是,社会对此的期望值很高,理想的排放标准是10ug/m³,距离这个目标还很遥远。
现有的布袋除尘法已经达到了其处理能力的上限,想要大幅度提高过滤效率已经很困难了。布袋+静电技术的出现虽然可以提高整体过滤效率,但是由于静电发生器工作时产生高浓度臭氧,具有强氧化作用,普通化纤制成的布袋都难以持久承受,很快风化。应对这两个问题的出路在于寻找过滤效率更高、风阻更小、抗氧化能力更强的材料。
之后改进是在针刺毡、编织滤料的表面再复合一层PTFE平板膜,这层薄膜相当于起到了“一次粉尘层”的作用,物料交换是在膜表面进行的,使用之初就能进行有效的过滤,透过去的粉尘大幅下降。同时由于PTFE薄膜的不粘性、摩擦系数小,粉饼会自动脱落,确保了设备阻力长期稳定,因此充分发挥了袋式除尘器优越性,成为更有效、风阻更低的过滤材料。通常这种滤材的运行阻力在1000Pa左右。但是,PTFE平板膜必须有支撑材料才能工作。支撑材料本身的过滤性能不如PTFE平板膜;和支撑材料复合时,粘接面必然阻挡了很多微孔,使得整体孔隙率降低。另外,PTFE平板膜的厚度极小,只相当于一维的“孔板”,没有纵深网络结构,为了保证过滤效率,微孔径只能做的很小。这两个因素导致了复合材料的风阻增加。
针对这些问题,有必要提出一种更加廉价、可靠、过滤性能优良、容尘量更大、风阻更低的解决方案,解决上述困难的一个途径是:直接采用中空纤维膜,特别是PTFE中空纤维膜。
PTFE中空纤维膜使用纯聚四氟乙烯材料,通过挤压、拉伸成型,一般制成直径1—3mm的细管状,膜微孔为细长孔,一般宽度为0.1um—0.3um,长度为1---5um。
中空纤维膜表面的性能与平板膜相仿,但是中空纤维膜是立体的,整个壁厚都是网状结构,构成了更加绵密的拦截纵深,大幅度降低了风阻。
中空纤维膜本身就具有相当可观的机械强度,不需要其他材料作为支撑,也就避免了在与其他材料复合的过程中产生孔隙率的损失。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郭绍华,未经郭绍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24814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