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效空间利用型端部直撑二次位移放大装置的阻尼器有效
申请号: | 201810248231.2 | 申请日: | 2018-03-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8643666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11 |
发明(设计)人: | 何浩祥;丁佳伟;李万举;胡一凡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E04H9/02 | 分类号: | E04H9/02;E04B1/98 |
代理公司: | 11203 北京思海天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沈波 |
地址: | 100124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阻尼器 放大 位移放大装置 高效空间 双联齿轮 位移放大 相对位移 齿条 变形 阻尼器固定 阻尼器装置 安装方便 导向齿轮 定位支架 发展应用 减震效果 建筑结构 移动位移 丁字型 连接件 输出杆 输入端 输入杆 直立式 阻尼力 层间 外伸 建筑物 灵活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效空间利用型端部直撑二次位移放大装置的阻尼器,包括直立式移动位移撑,丁字型外伸定位支架,T型连接板,位移放大杆,带有齿条的输入杆,双联齿轮,带有齿条的输出杆,阻尼器连接件,输入端导向齿轮,阻尼器装置,阻尼器固定撑等。本发明在建筑结构变形较小或者变形较慢时把建筑物的层间相对位移经过位移放大杆的第一次放大,然后又将第一次放大的位移再经过双联齿轮的第二次放大,总共进行了二次的放大,使阻尼器产生更大的相对位移,进而阻尼器产生更大的阻尼力,从而达到更佳的减震效果。同时具有构造简单,成本可观,安装方便,操作方便,布置灵活,牢固耐用等特点,因此具有广阔的发展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土木工程结构抗震控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到高效空间利用型直撑二次位移放大阻尼器装置。
背景技术
工程结构减震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特制的减震构件或装置,使之在强震作用下率先进入塑性状态,产生阻尼,进而消耗了输入建筑结构体系中的能量,减轻结构的动力反应,更好的保证主结构体的安全,是一种有效,安全,经济的工程减震技术。为此国内外技术人员已经研制并开发使用了许多类型的减震装置。随着建筑物结构的跨度增大,高度的增加以及结构形式的日益复杂化,按照传统的设计方法设计的工程结构在强震作用下,很难避免损伤和破坏。通过振动控制技术来抑制外部动力荷载引起的结构动力响应是提高结构安全性的有效手段,如应用被动抗震控制技术等。其中,应用各种粘滞阻尼器进行结构被动抗震控制的技术较为多见。
结构的减震耗能是在建筑结构中加入阻尼器,以消耗输入结构的地震能量,从而减小结构的地震响应。因为建筑结构一般不允许发生较大的层面位移变形,为有效的发挥阻尼器的消能作用,往往需要放大装置来放大建筑结构的层间变形。一般情况下,设备或建筑结构在外力、地震作用或风荷载作用下,结构不同构件之间产生的相对位移或转角较小,而现有的位移相关型耗能器都需要结构具有较大的相对位移或转角才能充分发挥耗能能力,从而影响了耗能器的耗能减震效果,同时现有的耗能装置整体占用较大的建筑面积,影响了建筑结构的空间的使用效率。并且需要复杂的耗能支撑系统,耗能器的支撑系统刚度又影响耗能器的耗能效果,也对结构整体刚度产生了影响,使得此类耗能装置在实际应用中受到了限制。
本发明专利针对当今建筑结构的阻尼器装置存在的位移放大效果不显著,且占用大部分的墙体面积的一系列问题和缺点,提出了一种新型的高效空间利用型端部直撑二次位移放大阻尼器装置。本阻尼器装置会产生更大的位移,即由位移放大杆完成对初始位移的第一次位移放大,第一次放大的位移再经过双联动齿轮完成第二次位移放大,明显的提高了放大效应,避免现阶段阻尼器在微小位移变形中不能够充分发挥了阻尼器的弊端。从而大大减小了振动作用对建筑结构的伤害。同时该阻尼器装置工作和运行效率高,使用寿命长,耗能效果显著,相比现阶段的人字形斜撑的阻尼器,本阻尼器采用设置在墙体端部的直立式位移移动撑,占用更少的墙体面积,同时具有构造简单,成本可观,安装方便,操作方便,布置灵活,牢固耐用等特点,因此具有广阔的发展应用前景。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目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的高效空间利用型端部直撑二次位移放大阻尼器装置,其结构简单,实现方便并且成本低,在建筑结构变形较慢时,或者变形较小时,能够有效的将变形位移进行二次的放大,从而使阻尼器的位移变大,产生更大的阻尼力,能够有效的提高阻尼器对建筑结构提供的阻尼力,提高建筑结构振动控制效率,充分发挥阻尼器的性能,性能可靠。另一方面本发明专利提出的高效空间利用型端部直撑二次位移放大阻尼器装置,具有占用更少的墙面面积,装置简单,可用于普遍安装,改善了阻尼器占据整个墙面的问题,从而更加高效的利用了墙面面积,尽管缩小了工作空间,但提高了整体的抗震效率,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工业大学,未经北京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24823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