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折弯机的随动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810250363.9 | 申请日: | 2018-03-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8405686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17 |
发明(设计)人: | 洪伟东;龙晓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奥美森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D11/22 | 分类号: | B21D11/22;B21D53/02 |
代理公司: | 中山市汉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55 | 代理人: | 万翌春;彭嘉林 |
地址: | 52840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承托 随动板 导向机构 驱动机构 随动装置 折弯机 多层换热器 空间布局 折弯成形 纵向滑移 换热器 支承 驱动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折弯机的随动装置,它包括平台和可支承换热器的随动板,其特征在于:随动板上设有托U机构,托U机构包括第一承托尺、第一承托尺导向机构、以及第一承托尺驱动机构,第一承托尺受第一承托尺驱动机构的驱动且受承托尺导向机构的导向而在随动板上纵向滑移。本发明结构简单,空间布局合理,操作方便,通过对U形管的承托,大大方便了多层换热器的折弯成形。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换热器的折弯成型设备的部件,具体的说是一种可将换热器折弯的折弯机的随动装置,尤其是一种可以对多层换热器采用一次弯曲成形工艺的折弯机的随动装置。
背景技术
换热器经穿片、胀接工艺后要进行弯曲加工弯曲成形工艺是换热器成形的关键工艺之一,对换热器的性能具有重要影响。在弯曲成形时,把换热器输送到规定的位置上,使想要弯曲的部位紧靠住具有预定的弯曲半径的弯曲模,然后夹持住处在弯曲模两侧的换热器,使一侧或两侧的夹持部件以弯曲模为中心旋转移动,于是换热器便沿着弯曲模被挤压成规定的弯曲角度。更具体的说,换热器在平躺状态下沿纵向送进折弯机,然后在横向使预定弯曲的部位紧靠弯曲模,弯曲模置于要弯曲部位的上方,换热器前端夹在弯曲模和夹紧模之间,同时尾端受底板(随动板)支撑,驱动致动器,使弯曲模和夹紧模按照要求旋转规定的角度,夹紧模抬升起来使换热器前段以弯曲模的中心为中心旋转,从而沿弯曲模成形。
换热器一般为一至三层工件层叠而成,现有的随动板只承托换热器的最底层,相邻的两层叠的工件之间需要插入一张膜片(例如PPC材料制成的膜片),利用膜片将相邻的两层叠的工件分隔开,以避免折弯过程中,相邻的两层叠的工件发生磨损。在完成折弯后,需将膜片抽离工件。例如中国专利申请201610736855.X公开的折弯机。由于采用这种插入和抽离膜片的操作,使得生产效率难以提升,生产成本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生产效率高的折弯机的随动装置。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折弯机的随动装置,包括平台和可支承换热器的随动板,其特征在于:随动板上设有托U机构,托U机构包括第一承托尺、第一承托尺导向机构、以及第一承托尺驱动机构,第一承托尺受第一承托尺驱动机构的驱动且受承托尺导向机构的导向而在随动板上纵向滑移。
托U机构可承托换热器端部较高层的U形管,避免相邻的两层叠的工件发生磨损。
上述技术方案还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措施作进一步改进:
第一承托尺导向机构包括固定于随动板底部的导轨、可滑移地安装在导轨上的第一滑块、固定在第一滑块上的第一导向板、以及随动板上的导槽,第一导向板穿过导槽与随动板上方的第一承托尺固定在一起。
第一承托尺驱动机构包括固定于随动板底部的第一动力源、枢设在随动板底部的第一丝杠、与第一丝杠配合的第一螺母、与第一螺母固定的第一螺母座、以及随动板上的第一螺母槽,第一螺母座穿过第一螺母槽与随动板上方的第一承托尺固定在一起,第一动力源与第一丝杠联接传动而驱使第一承托尺在随动板上纵向滑移。
随动板上还设有第二承托尺、第二承托尺导向机构、以及第二承托尺驱动机构;
第二承托尺导向机构包括可滑移地安装在导轨上的第二滑块、以及固定在第二滑块上的第二导向板,第二导向板穿过导槽与随动板上方的第二承托尺固定在一起;
第二承托尺驱动机构包括固定于随动板底部的第二动力源、枢设在随动板底部的第二丝杠、与第二丝杠配合的第二螺母、与第二螺母固定的第二螺母座、以及随动板上的第二螺母槽,第二螺母座穿过第二螺母槽与随动板上方的第二承托尺固定在一起,第二动力源与第二丝杠联接传动而驱使第二承托尺在随动板上纵向滑移。
以上各技术措施可择一使用,也可任意组合使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奥美森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奥美森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25036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