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特征矩阵的无线信道场景分类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257114.2 | 申请日: | 2018-03-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49533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17 |
发明(设计)人: | 侯晓赟;吴欢桐;赵水静;郑泽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邮电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W24/06 | 分类号: | H04W24/06;H04B17/391;H04B17/309 |
代理公司: | 南京纵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24 | 代理人: | 董建林 |
地址: | 210003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特征 矩阵 无线 信道 场景 分类 方法 | ||
1.一种基于特征矩阵的无线信道场景分类方法,其特征是,利用无线信道传输过程中的到达角和路径损耗两种信道特征,对当前的场景特征矩阵进行处理分析从而能够实时地得到场景分类结果,分类过程分成下行链路和上行链路两部分;
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在下行链路的特征矩阵中,移动台根据路径损耗模型进行开阔地,高架桥,山地,城市四种场景的判断;
所述步骤1中:
步骤1.1:将移动台行驶的直线平面到发射台平面的垂直距离记为dy,单位为km,将下行链路特征矩阵中的到达角即移动台站接收信号时测量的角度,记为τ=[τ1,τ2,τ3…τK],根据公式(1)算出第k次测量时移动台距离发射台的距离dk:
τk表示的是第k次测量时移动台站接收信号时测量的角度,k=1,2,…,K;
步骤1.2:将下行链路特征矩阵中的路径损耗记为f=f(1),f(2),f(3)…f(k)],单位为dB,将步骤1.1中计算得到的dk代入开阔地,高架桥,山地,城市四种场景所对应的不同的路径损耗模型进行计算得到路径损耗,在动态误差δ允许范围内的,若计算得到的开阔地场景的路径损耗与f(k)相近,则判断第k次测量时移动台所处场景为开阔地场景;若计算得到的高架桥场景的路径损耗与f(k)相近,则判断第K次测量时移动台所处场景为高架桥场景;若计算得到的山地场景的路径损耗与f(k)相近,则判断第k次测量时移动台所处场景为山地场景;若计算得到的城市场景的路径损耗与f(k)相近,则判断第K次测量时移动台所处场景为城市场景;若都不相近,说明数据出错,无法判断场景,f(k)表示的是第k次下行链路特征矩阵中的路径损耗,k=1,2,…,K;
步骤2:在上行链路的特征矩阵中,发射台根据每次测量得到的到达角计算出对应的角度参考值,将前后测量的到达角的差值与角度参考值进行比较,从而进行移动台处于移动或者静止场景的判断;
所述步骤2中:
步骤2.1:将上行链路特征矩阵中的到达角即发射台接收信号时测量的角度记为T=[T1,T2,T3…TK],计算当前测量的到达角和前一次测量的到达角的差值,记为D=[D1,D2,D3…D(K-1)],Tk为第k次测量时上行链路特征矩阵中的到达角,k=1,2,…,K;D(k-1)为第k次测量的当前测量的到达角和前一次测量的到达角的差值,k=1,2,…,K;
步骤2.2:将参照物所移动的距离作为移动值dx,将移动台行驶的直线平面到发射台平面的垂直距离记为dy,根据公式(2)和当前测量的到达角计算出前一次测量的到达角所对应的角度参考值τA:
τA=|arctan[(tan(Tk)dy+dx)/dy]-Tk| (2)
步骤2.3:若τA大于D中的第k次测量的当前测量的到达角和前一次测量的到达角的差值,则判断前一次测量时移动台是静止的;若τA小于D中的第k次测量的当前测量的到达角和前一次测量的到达角的差值,则判断前一次测量时移动台是移动的;
步骤3:将前面步骤所分类的结果整合起来得出最终结果,并与预测的场景结果相比较,从而得到正确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特征矩阵的无线信道场景分类方法,其特征是,所述动态误差δ用于控制测量或者计算数据时产生的附加误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邮电大学,未经南京邮电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257114.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