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农林木质废料焚烧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258061.6 | 申请日: | 2018-03-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60059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23 |
发明(设计)人: | 郭全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郭全华 |
主分类号: | F23G5/32 | 分类号: | F23G5/32;F23G5/44;F23G5/46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仲龙腾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48 | 代理人: | 黄玉珏 |
地址: | 274300 山东省菏***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木质废料 焚烧 农林 炉膛 燃料 破碎 分层布置 螺旋叶片 取暖系统 助燃气体 焚烧炉 热量流 再利用 布设 分层 绞龙 内热 外排 废物 送入 烟尘 流通 农村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农林木质废料焚烧方法,包括:将农林木质废料破碎;将破碎后的农林木质废料送入农林木质废料焚烧炉的炉膛内,螺旋分层布置并逐级焚烧,各层木质废料焚烧产生的燃料渣分别下漏并汇集外排。该焚烧方法通过将农林木质废料布设于绞龙总成的螺旋叶片上进行分层逐级焚烧,以及对燃料渣和烟尘进行有效分别处理,能够及时高效的实现废料燃料渣的下漏,使得炉膛内的助燃气体和热量流流通更好,更有利于提高焚烧效率,以及炉膛内热场的稳定均匀分布。该焚烧方法使得木质废料焚烧充分,焚烧效率高,产生的热水可供给农村的取暖系统,从而实现对农林木质废料的集中有效彻底处理以及废物的高效再利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绿色环保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农林木质废料焚烧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的农林木质废料,例如树枝、树根以及废柴废料等堆积在一起,不但占地,而且在日晒雨淋下,极易腐烂变质,发霉发臭,影响空气质量。
现在大多通过户外焚烧的方法,来对农林木质废料进行处理,处理过程中往往产生大量烟气,污染环境,破坏大气质量,增加温室效应。并且,如此的处理方式,不能对农林木质废料的能量进行有效转化利用,造成了能量的大量浪费。
现有技术中,尽管存在一些利用专门炉具来对农林木质废料进行焚烧的方法,但是焚烧步骤方法比较简单粗糙,处理效果和能量回收效率不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得木质废料焚烧充分,焚烧效率高,产生的热水可供给农村的取暖系统,从而实现对农林木质废料的集中有效处理以及废物的高效再利用的农林木质废料焚烧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农林木质废料焚烧方法,包括:
将农林木质废料破碎;
将破碎后的农林木质废料送入农林木质废料焚烧炉的炉膛内,螺旋分层布置并逐级焚烧,各层木质废料焚烧产生的燃料渣分别下漏并汇集外排。
优选地,所述将破碎后的农林木质废料送入炉膛内,螺旋分层布置并逐级焚烧包括:
将农林木质废料送入绞龙总成的螺旋叶片上,其中,所述绞龙总成可转动设于所述炉膛的中央,所述绞龙总成包括供风筒和螺旋叶片,所述螺旋叶片绕设于所述供风筒的外周壁上,所述供风筒竖直设于所述炉膛中央,用于向所述炉膛内提供助燃气体,所述螺旋叶片用于承载所述木质废料,所述供风筒包括沿着轴向连接的进料段和供风段,所述进料段设于所述供风段的上方,所述进料段和供风段之间设有废料滑落板,所述进料段和供风段经废料滑落板隔开,
所述绞龙总成转动,使得农林木质废料在所述螺旋叶片的带动下自上而下边移动边焚烧,从而实现木质废料的分层逐级焚烧。
优选地,所述将破碎后的农林木质废料送入炉膛内之前,首先通过引所述焚烧炉的水套内的热水进入所述进料段的双层外壁之间彼此套设形成的环形腔,对破碎后的农林木质废料进行预热升温,以提高木质废料进入炉膛后的可燃性。
优选地,所述将破碎后的农林木质废料送入炉膛内时,加入所述进料段的破碎后的农林木质废料下滑并自所述进料段内沿着周向滑出并落入所述螺旋叶片上。
优选地,还包括:所述农林木质废料分层逐级焚烧过程中,自所述供风段向所述炉膛内进行径向鼓风,来提供助燃气体,并将产生的烟尘吹向炉膛周壁。
优选地,所述供风段的内筒和外筒之间形成的环形水室内的水吸收来自炉膛的热量,对自所述供风段内筒鼓向所述炉膛的助燃气体进行预热升温,以提高助燃气体反应的活跃性。
优选地,所述农林木质废料逐级焚烧过程中,产生的烟尘被收集入集尘腔内,所述集尘腔设于所述焚烧炉的水套内壁朝向炉膛的壁面上,并成环形腔室结构,
并且,各圈所述螺旋叶片上的木质废料焚烧产生的燃料渣分别下漏至螺旋叶片的空心腔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郭全华,未经郭全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25806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