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效混凝土引气剂、制备方法及其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1810258710.2 | 申请日: | 2018-03-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409182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17 |
发明(设计)人: | 刘群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群 |
主分类号: | C04B24/10 | 分类号: | C04B24/10;C04B103/30 |
代理公司: | 北京和信华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90 | 代理人: | 胡剑辉 |
地址: | 200040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效混凝土 引气剂 制备 混凝土 乙醇超声提取 复合引气剂 中性蛋白酶 耐久性能 纤维素酶 果胶酶 含气量 麦麸皮 过筛 水中 稳泡 应用 引入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效混凝土引气剂、制备方法及其应用。所述高效混凝土引气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下述步骤:将藜麦麸皮加入到水中,加入纤维素酶、果胶酶、中性蛋白酶,混合均匀,加入乙醇超声提取,过筛,蒸发浓缩,减压干燥。本发明的混凝土复合引气剂引入的气泡细腻、大小均匀,稳泡效果好,含气量保持高,还能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混凝土引气剂、制备方法及其应用,具体涉及一种高效混凝土引气剂、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引气剂是指使混凝土在搅拌过程中引入大量均匀、稳定、封闭的微小气泡,以改善混凝土拌合物和易性和硬化混凝土抗冻融耐久性的外加剂。引气剂是提高混凝土耐久性,特别是抗冻性和抗盐冻剥蚀性的最有效措施之一。在美国、加拿大、日本和欧洲等发达国家,由于他们十分重视工程的耐久性,引气剂是最常用的外加剂,掺引气剂的混凝土占混凝土总量的70-80%,甚至更多。
在我国,除水工结构的有关标准规定,混凝土必须掺加引气极外,其他工程如公路,道路,桥梁,建筑,地下结构,机场跑道等重大工程都没有规定必须掺引气剂,因此,实际上除水工和北方海港工程外,其他重大工程极少有掺引气剂。
大多数引气剂是石油化工,制纸浆,造纸和其它一些工业的副产品。目前引气剂最常见的化学组分有五类:1.松香树脂类的钠盐化合物;2.脂肪酸盐类化合物;3.磺化碳氢化合物;4.烷基-苯甲基磺酸盐类化合物;5.三萜皂甙类天然产物。
作为最早使用的混凝土外加剂品种之一,引气剂在提高混凝土耐久性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受到人们广泛的重视。然而,继传统的松香、皂甙等引气剂之后,新开发出的引气剂品种寥寥无几,且大多数为石油化工、造纸工业和其他工业的副产品或者其他行业的舶来品。随着建筑对混凝土性能要求的日益提高,现有引气剂品种越来越不能满足工程应用的需求,在引气、稳泡、强度和相容性等方面暴露出种种不足。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专利主要针对现有混凝土引气剂存在的引气不足,和影响强度等问题,提供一种具有新型高效混凝土引气剂、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高效混凝土引气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将300-900g藜麦麸皮加入到1000-3000g水中,加入0.05-0.5g纤维素酶、0.05-0.5g果胶酶、0.01-0.1g中性蛋白酶,混合均匀后升温至35-45℃,在35-45℃保温1-5小时,加入1000-3000g乙醇,混合均匀后升温至50-70℃,在50-70℃超声提取20-60分钟,超声波频率为20-60KHz,功率为200-500W,然后过100-300目筛,将滤液过300-1000g大孔吸附树脂,滤液流速为0.5-2BV/h,然后用质量分数为20%-40%的乙醇水溶液洗脱大孔吸附树脂,流速为0.5-2BV/h,放弃此次洗脱液,再用质量分数为60%-85%的乙醇水溶液洗脱大孔吸附树脂,流速为0.5-2BV/h,收集洗脱液,将洗脱液蒸发浓缩至60℃测定相对密度为1.15-1.35的浸膏,将浸膏减压干燥得到藜麦麸皮皂苷提取物,所用质量分数为20%-40%的乙醇水溶液的体积为2-5BV,所用质量分数为60%-85%的乙醇水溶液的体积为3-6BV。
所述减压干燥条件参数为:压力为0.03-0.07MPa、温度为45-75℃、时间为3-12小时。
所述大孔吸附树脂为D101型、HP100型、X-5型中的一种,所述大孔吸附树脂进一步优选为D101型。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高效混凝土引气剂,采用上述方法制备而成。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高效混凝土引气剂的应用,所述的混凝土引气剂的加入量与混凝土中水泥加入量的质量比1:(2500-300000),优选质量比为1:(20000-8000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群,未经刘群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25871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