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音圈马达的新型下盖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1810260816.6 | 申请日: | 2018-03-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21966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24 |
发明(设计)人: | 赖俊男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聚力电机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K5/04 | 分类号: | H02K5/04;H02K3/50;H02K41/035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3 | 代理人: | 马明渡;陈昊宇 |
地址: | 215152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下盖 环状定位槽 音圈马达 侧板 扁平状盖体 一体成型的 上端 第一层 通孔 下端 轭铁 方向间隙 环状结构 结合部位 矩形环状 竖直设置 水平设置 定位槽 上表面 凹陷 镜片 槽壁 对位 竖直 贴合 黏胶 装配 配合 | ||
一种音圈马达的新型下盖结构,下盖装配于轭铁的下部,包括扁平状盖体,扁平状盖体的中部开设有第一通孔,与音圈马达的镜片对位设置;下盖上表面的四周凹陷,形成矩形环状定位槽,轭铁以其四侧板的底部插入环状定位槽中,且各侧板的内侧贴合环状定位槽的槽壁,各侧板与环状定位槽的结合部位均通过黏胶连接。下盖中装配有多个端子,端子包括一体成型的上端和下端;上端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层和第二层,两者均水平设置且在竖直方向间隙配合;第二层位于第一层下方,第二层连设于下端的上部,下端竖直设置;第二层上开设有第二通孔,构成第二层具有一环状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微型摄像头的音圈马达,具体涉及一种音圈马达的新型下盖结构。所述微型摄像头可装配应用于手机、平板电脑、智能手表等薄型电子产品中。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摄像头音圈马达(VCM)设计中,其结构通常包括一载体,定位于马达的轭铁和下盖组成的壳体中。所述载体中设有上下第一通孔,用于装配摄像头的镜片;其中,座体的外周绕设有线圈,马达的轭铁中对应所述线圈设有磁石,构成当线圈通电时,载体能够因为电磁感应产生上下方向位移,从而实现摄像头的变焦、对焦;所述载体的上部或/和下部端面还定位有弹片,用于产生弹性,保证在线圈不通电时,载体能够恢复至初始的水平状态位置。
目前,在现有音圈马达的设计中,如图1所示,轭铁1和下盖2采用上下装配的形式,为了与轭铁1进行连接和定位,下盖2的四周会分别开设四条卡槽3,与轭铁1底部的四个卡块4插接组合。该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是,轭铁1和下盖2的组合部位采用外部四侧封胶的方式固定,下盖2上预留的塑胶面积较小,这样既会影响客户企业进行后续模组组装时的划胶位置大小,又容易造成脱胶,还容易造成壳体底部溢胶,使点胶不平整,对音圈马达产品的外观造成不良影响。
另外,音圈马达的下盖中装配有多个PIN脚,各PIN脚的上端定位于上盖的上表面,下端则穿过下盖,从下盖的下表面伸出。目前,在现有音圈马达的设计中,所述PIN脚的上端结构较为简单,为单层片状,且与所述下端成90度的“L”形,容易造成折弯变形;同时,在后续客户企业将音圈马达和其他产品组件进行焊接时,现有的PIN脚容易发生端子顶起现象,而造成性能不良。
因此,如何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便成为本发明所要研究解决的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音圈马达的新型下盖结构。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音圈马达的新型下盖结构,装配于音圈马达的轭铁下方,包括一矩形的扁平状盖体,该扁平状盖体的中部开设有一第一通孔,该第一通孔与音圈马达的镜片对位设置;其中,所述下盖上表面的四周凹陷,形成一矩形环状定位槽,所述轭铁以其四所述侧板的底部插入所述环状定位槽中,并且各所述侧板的内侧贴合所述环状定位槽的槽壁,达成所述轭铁与所述下盖的装配;
各所述侧板与所述环状定位槽的结合部位均通过黏胶连接,达成所述轭铁与所述下盖的定位;
其中,所述扁平状盖体中装配有多个端子,各所述端子包括一体弯折成型的一上端和一下端;
所述上端包括一体弯折成型的第一层和第二层,所述第一层与所述第二层均水平设置,且两者在竖直方向上间隙配合;
所述第二层位于所述第一层的下方,所述下端竖直设置,所述上端的第二层连设于所述下端的上部;并且,所述第二层上沿竖直方向开设有一第二通孔,构成该第二层具有一水平设置的环状结构。
上述技术方案中的有关内容解释如下:
1.上述方案中,所述结合部位包括各所述侧板的底部与所述环状定位槽的槽底的接触处,还包括各所述侧板的内侧与所述环状定位槽的槽壁的接触处。
2.上述方案中,所述环状定位槽位于所述下盖上表面的最外缘,槽底均位于同一水平面,且所述环状定位槽仅包括朝内一侧的槽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聚力电机有限公司,未经苏州聚力电机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26081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