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检测离体血清样本是否感染乙型脑炎病毒的试剂盒有效
申请号: | 201810263008.5 | 申请日: | 2018-03-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48621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25 |
发明(设计)人: | 康晓平;李裕昌;吴晓燕;户义;李靖;张森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12Q1/26 | 分类号: | C12Q1/26;C07K1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5 | 代理人: | 关畅 |
地址: | 10007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检测 血清 样本 是否 感染 脑炎 病毒 试剂盒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检测离体血清样本是否感染乙型脑炎病毒的试剂盒。该试剂盒包括由EIII蛋白和Nano荧光素酶组成的融合蛋白、Nano荧光素酶底物、protein A/G偶联物和未感染乙型脑炎病毒的离体血清样本。实验证明,采用本发明提供的试剂盒可以检测离体血清样本是否感染乙型脑炎病毒,且特异性达到100%,与其它病毒感染血清无交叉反应;灵敏性也达到了100%。本发明具有重大的应用价值。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微生物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检测离体血清样本是否感染乙型脑炎病毒的试剂盒。
背景技术
乙型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JEV)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是经由蚊虫叮咬传播的一种病毒,可引起脑炎和脑膜炎,并可造成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我国曾是乙型脑炎的高发区,自从上世纪80年代乙型脑炎疫苗大规模接种后,乙脑发病率显著下降。JEV感染的诊断主要依靠血清学和病原核酸检测。血清学方法不仅是病毒感染检测的有效手段,而且还可用于JEV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疫苗接种的免疫效果评价。
目前检测JEV的血清学方法,常用的方法是ELISA,即通过采用体外重组表达的包膜糖蛋白(envelope protein,E蛋白)作为检测抗原实现对血清中特异性抗体的检测。E蛋白含有乙型脑炎病毒的多个关键抗原表位和中和抗原表位,由EI、EII和EIII 3个结构域组成。全长E蛋白作为检测抗原易与黄病毒属其它成员(如登革病毒、寨卡病毒等)产生交叉反应,而EIII结构域的蛋白(简称EIII蛋白)的特异性高,与同属其它病毒成员的感染血清不易产生交叉反应,是更为理想的JEV感染血清的特异性诊断抗原。但EIII蛋白分子量小,抗原表位也较少,因此检测灵敏度较低,尤其用于检测抗体效价较低的血清,容易存在漏检的情况。因此,用EIII蛋白作为JEV感染血清的诊断抗原,亟需建立比ELISA更为灵敏的检测方法,从而获得灵敏、特异、准确的检测结果。
基于荧光素酶的免疫捕获系统(Luciferase immuno capture,Luc-IC)通过将检测抗原与荧光素酶重组表达,与待测样本孵育后,通过检测荧光素酶的强度确定待测样本中的抗体含量,具有快速、灵敏的特点和优势。Luc-IC检测系统的优势在于利用哺乳动物细胞表达抗原,真核细胞表达的蛋白在空间构象、结构、功能方面与天然蛋白更接近,检测特异性高,且不需要蛋白的提取和纯化,方法简便;并且检测的时间更短,方法简便,易于操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为提供一种检测离体血清样本是否感染乙型脑炎病毒的试剂盒,可包括由EIII蛋白和Nano荧光素酶组成的融合蛋白。
上述试剂盒中,所述EIII蛋白可为a1)或a2)或a3):
a1)氨基酸序列是序列表中序列3所示的蛋白质;
a2)在序列表中序列3所示的蛋白质的N端或/和C端连接标签得到的融合蛋白质;
a3)将序列表中序列3所示的氨基酸序列经过一个或几个氨基酸残基的取代和/或缺失和/或添加得到的具有相同功能的蛋白质。
上述试剂盒中,所述Nano荧光素酶可为b1)或b2)或b3):
b1)氨基酸序列是序列表中序列5自N端起第1-200位所示的蛋白质;
b2)在序列表中序列5自N端起第1-200位所示的蛋白质的N端或/和C端连接标签得到的融合蛋白质;
b3)将序列表中序列5自N端起第1-200位所示的氨基酸序列经过一个或几个氨基酸残基的取代和/或缺失和/或添加得到的具有相同功能的蛋白质。
上述试剂盒中,所述融合蛋白可为c1)或c2)或c3):
c1)氨基酸序列是序列表中序列5所示的蛋白质;
c2)在序列表中序列5所示的蛋白质的N端或/和C端连接标签得到的融合蛋白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26300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