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光电传感器有效
申请号: | 201810263081.2 | 申请日: | 2018-03-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917798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02 |
发明(设计)人: | 大津信一郎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基恩士 |
主分类号: | G01D5/26 | 分类号: | G01D5/26 |
代理公司: | 北京格罗巴尔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06 | 代理人: | 孙德崇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光电 传感器 | ||
光电传感器包括:投光用连接部,其与光学连结到发光元件的投光用光传播构件连接;受光用连接部,其与光学连结到受光元件的受光用光传播构件连接;信号生成单元,其被构造成比较由受光元件生成的受光信号和阈值并生成指示比较结果的检测信号;第一指示用发光元件,其光学连结到受光用连接部;安装基板,在该安装基板上,第一指示用发光元件和受光元件均定位在受光用连接部中,或者第一指示用发光元件和受光元件中的一者经由另一者定位。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电传感器,更具体地,涉及分离型光电传感器,其包括通过诸如光纤等的光传播构件光学连结到控制器的投光单元和受光单元。
背景技术
JP-UM-A-1-77234(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反射型光电传感器,其能够利用光传播构件、即光纤的末端部确认动作状态。光电传感器是分离型光电传感器,其包括光学连结投光用光纤的端部的检测用投光元件(LED)和光学连结到受光用光纤的端部的受光元件(光电二极管)。在投光光纤周围布置有多根动作显示用光纤。光电传感器还包括光学连结到多根动作显示用光纤的端部的第一动作显示用LED。同样地,光电传感器在受光用光纤周围还包括光学连结到多根动作显示用光纤的端部的第二动作显示用LED。
在正常动作期间,来自投光元件(LED)的检测光被投光用光纤投射。当光被物体反射时,反射的光穿过受光用光纤被受光元件检测。
当受光稳定时,即在物体被具有比阈值电平高的阈值电平的比较器回路稳定地检测到的状态下,第一动作显示用LED和第二动作显示用LED亮起、例如呈绿色。能够通过光纤的末端部确认该状态。当检测到物体时,能够通过光纤的末端部确认该检测。
JP-A-6-85644(专利文献2)提出了一种光电传感器,其目的是基于分离型光电传感器的主体(即,控制器)包括动作显示灯和稳定动作显示灯这一前提,简化在生产线上设置光电传感器时的光学系统的定位,也就是投光用光纤和受光用光纤的相对定位、即光轴对准。
在确认控制器的动作显示灯和稳定动作显示灯的同时,执行投光用光纤和受光用光纤的相对定位。因此,当在远离控制器的地方执行投光用光纤和受光用光纤的相对定位作业、即光轴对准作业时,投光用光纤和受光用光纤的相对定位实质上是困难的。为了解决该问题,提出了在控制器中与投光用LED并排地布置显示用LED。这能够使用光学连结到投光用LED的光纤来将显示用LED的光诱导到光纤的末端。
JP-A-2002-71553(专利文献3)公开了一种分离型光电传感器,其包括通过光纤连结的单个检测头和控制器。光电传感器适用于检测存储挥发性液体的罐周围的液体溢出(液体泄漏)。检测头具有检测面并朝向检测面投射光。当检测面因液体溢出而变湿时,光会透过检测面且不能被接收。因此,受光量减少。结果,能够检测到液体溢出。光电传感器包括光分歧单元和显示单元,光分歧单元在朝向检测头中的检测面诱导光的中途使光的一部分向上分歧,显示单元能够从检测头的上方目视识别出被分歧的光。
控制器包括作为投光元件的红色光源和黄色光源。红色光源和黄色光源被布置成彼此正交。半透半反镜处于红色光源和黄色光源之间。例如,在正常动作期间使用红色光源。当检测到液体溢出时,红色光源切换成黄色光源。结果,在正常时通过显示单元能够目视识别出红色,在液体溢出期间通过显示单元能够目视识别出黄色。
作为变形例,红色光源和黄色光源可以在正常时一起亮起,使得通过显示单元目视识别出橙色。此外,作为变形例,提出了当检测到诸如传感器的安装不良、回路的故障、受光元件的劣化或光纤的破损等的异常时,改变投光元件的发光形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在包括通过光传播构件连结到控制器的投光单元和受光单元的分离型光电传感器的基础上,提供如下光电传感器:该光电传感器包括内置在控制器中的显示发光源,并且能够在不增大包括用于利用显示发光源使发光单元发光的机构的光电传感器的尺寸且不降低受光性能的情况下,使受光单元以足够的光量发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基恩士,未经株式会社基恩士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26308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