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环维黄杨星D抗登革病毒的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810266000.4 | 申请日: | 2018-03-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86653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0-18 |
发明(设计)人: | 戴建锋;葛云飞;王克振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K31/57 | 分类号: | A61K31/57;A61P31/14 |
代理公司: | 苏州市中南伟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57 | 代理人: | 冯瑞;杨慧林 |
地址: | 215104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环维黄杨星D 登革病毒 复制 抗病毒药物 应用 抵抗 | ||
本发明公开了环维黄杨星D在抗病毒药物方面中的应用。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抗登革病毒药物,包括环维黄杨星D。本发明公开了环维黄杨星D能够显著抑制登革病毒RNA的复制,进而能够抵抗登革病毒的复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医学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天然小分子药物环维黄杨星D抗登革病毒的应用。
背景技术
登革病毒(DENV)是一种借助于蚊媒传播的病毒,感染人后容易引起登革热及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的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这些疾病广泛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分布广、发病多,是一种危害较大的人类传染病。对亚洲、太平洋群岛及中、南美洲的许多国家均已造成严重的威胁。我国于1978年在广东佛山首次发现本病,后来在海南岛及广西等地均有发现。2014年6月份,在广东省也爆发了特别严重的登革热疫情,给当地居民带来严重的灾害。鉴于此,WHO针对登革热流行制定了十年计划,到2020年登革热的发病率和病死率至少分别减少25%和50%。遏制登革病毒,任重而道远。
目前对DENV的感染机制的了解尚不明确,登革病毒有4个血清型且存在交叉免疫的情况,感染一种血清型的登革病毒后,会产生针对该血清型的抗体,从而对该血清型产生长久的免疫力,但是,对其他血清型病毒则无作用,甚至由于交叉抗体的存在,容易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它能够介导更多的病毒进入细胞,引起重症的登革热。也就是说,先后感染不同血清型的登革病毒很有可能会引起DHF(登革出血热)和DSS(登革休克综合征),这种现象也被称为抗体依赖增强作用(antibody-dependent enhancement,ADE)。这种特性,使得针对登革的治疗和疫苗的研发带来巨大的困难,至今都没有安全有效的疫苗来预防登革热的感染,也没有十分有效的抗DENV药物治疗感染该病毒的患者。
早在高通量筛选和基因组学时代来临之前,天然化合物是药物发现最主要的灵感源泉。事实上,目前许多仍在使用的药物也含有天然产物的活性成份。回顾1994年以来的新药诞生过程,几乎一半的药物是基于天然产物研发出来的。尽管先后有多种药物已用于抗病毒治疗,但是,目前还没有具体的有效的治疗药物或疫苗控制DENV的感染。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环维黄杨星D(Cvb D)抗登革病毒的应用,本发明发现Cvb D药物具有抗病毒作用,可显著抑制DENV的复制。
在一方面,本发明公开了环维黄杨星D在制备抗登革病毒药物中的应用。
进一步地,环维黄杨星D为从黄杨科属植物中提取的天然小分子化合物。
进一步地,黄杨科属植物为小叶黄杨或其同属植物。
进一步地,环维黄杨星D能够抑制登革病毒复制子DGL2的复制。
在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抗登革病毒药物,包括环维黄杨星D。
进一步地,环维黄杨星D为从黄杨科属植物中提取的天然小分子化合物。
进一步地,环维黄杨星D能够抑制登革病毒的复制。
借由上述方案,本发明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本发明发现新的具有抗登革病毒的天然小分子化合物,公开了Cvb D具有抗病毒作用,可显著抑制DENV的复制。
上述说明仅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使用的登革病毒复制子DGL2结构图;
图2是DGL2筛选抗DENV复制的天然小分子药物24h的结果图;
图3是DGL2筛选抗DENV复制的天然小分子药物48h的结果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大学,未经苏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26600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