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被动式热管自然冷多联型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267337.7 | 申请日: | 2018-03-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489131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04 |
发明(设计)人: | 曹会龙;赵大勇;欧阳超波;苗华;王颖;彭少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艾特网能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5B5/02 | 分类号: | F25B5/02;F25B39/02;F25B49/02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瑞方达知识产权事务所(普通合伙) 44314 | 代理人: | 郭方伟;冯小梅 |
地址: | 518110 广东省深圳市龙华新***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热管 热管蒸发器 热管冷凝器 换热介质 旁通支管 压缩单元 制冷系统 并联连接 热管换热 增压单元 被动式 多联型 多联 冷源 空间结构 节能优势 冷却热管 冷源制冷 连接热管 室外自然 相变换热 热效率 蒸发器 冷却 蒸发 运送 压缩 灵活 | ||
1.一种被动式热管自然冷多联型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多联热管蒸发器模块(100)和集中热管冷源模块(200);
所述多联热管蒸发器模块(100)包括至少一个热管蒸发器(3,3-1,3-2,…,3-N);
所述集中热管冷源模块(200)包括:
与所述热管蒸发器(3,3-1,3-2,…,3-N)连接、用于压缩热管换热介质的压缩单元;
与所述压缩单元并联连接的第一旁通支管(5);
分别与所述压缩单元和第一旁通支管(5)连接、用于冷却热管换热介质的热管冷凝器(4);
分别连接所述热管蒸发器(3,3-1,3-2,…,3-N)和热管冷凝器(4)、将经热管冷凝器(4)冷却后的热管换热介质运送至所述热管蒸发器(3,3-1,3-2,…,3-N)的换热介质增压单元(1);以及
与所述换热介质增压单元(1)并联连接的第二旁通支管(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被动式热管自然冷多联型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单元包括压缩机(8),所述压缩机(8)的换热介质入口连接所述热管蒸发器(3,3-1,3-2,…,3-N)的换热介质出口,所述压缩机(8)的换热介质出口连接所述热管冷凝器(4)的换热介质入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被动式热管自然冷多联型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单元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压缩机(8)的换热介质入口的第一电磁阀(11-1)和设置在所述压缩机(8)的换热介质出口的第一单向阀(12-1);所述第一旁通支管(5)上设置有第二单向阀(12-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被动式热管自然冷多联型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单元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压缩机(8)的换热介质出口的油分离器(10),所述油分离器(10)设置在所述压缩机(8)与所述第一单向阀(12-1)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被动式热管自然冷多联型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集中热管冷源模块(200)还包括用于存储热管换热介质的储液罐(7);所述储液罐(7)的入口连接所述热管冷凝器(4)的换热介质出口,所述储液罐(7)的出口分别连接所述换热介质增压单元(1)的入口和所述第二旁通支管(6)的入口,所述换热介质增压单元(1)的出口连接所述热管蒸发器(3,3-1,3-2,…,3-N)的换热介质入口。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被动式热管自然冷多联型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介质增压单元(1)为热管动力泵,所述第二旁通支管(6)上设置有第二电磁阀(11-2)。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被动式热管自然冷多联型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蒸发器(3,3-1,3-2,…,3-N)为风冷热管蒸发器,所述热管冷凝器(4)为风冷热管冷凝器(4);所述多联热管蒸发器模块(100)还包括为所述热管蒸发器(3,3-1,3-2,…,3-N)送风的热管蒸发风机,所述集中热管冷源模块(200)还包括为所述热管冷凝器(4)送风的热管冷凝风机。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被动式热管自然冷多联型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多联热管蒸发器模块(100)包括多个并联连接的所述热管蒸发器(3,3-1,3-2,…,3-N),每个所述热管蒸发器(3,3-1,3-2,…,3-N)的换热介质入口处均设置有节流控制阀(2-1,2-2,…,2-N)。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被动式热管自然冷多联型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集中热管冷源模块(200)还包括对室外空气进行喷淋降温的喷淋装置(1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艾特网能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艾特网能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267337.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