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跨端生物特征识别系统、生物特征管理系统、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10268870.5 | 申请日: | 2018-03-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0321757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28 |
发明(设计)人: | 李海东;左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斑马智行网络(香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V40/12 | 分类号: | G06V40/12;H04L9/40;G07C1/12 |
代理公司: | 北京君以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789 | 代理人: | 吴文心 |
地址: | 中国香港九龙长沙湾道***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生物 特征 识别 系统 管理 方法 装置 | ||
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提供一种跨端生物特征识别系统、生物特征管理系统、方法及装置,该生物特征管理系统可以包括: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通过特征采集模组采集用户的生物特征信息,并由该特征采集模组通过加密密钥进行加密,得到加密后生物特征信息;密钥管理服务器,该密钥管理服务器关联存储有所述特征采集模组的唯一标识和与所述加密密钥对应的解密密钥,以通过该解密密钥对加密后生物特征信息实施解密操作,得到解密后生物特征信息;特征识别服务器,该特征识别服务器将电子设备发送的唯一标识和加密后生物特征信息发送至密钥管理服务器,根据密钥管理服务器返回的解密后生物特征信息进行特征录入或特征识别。
技术领域
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涉及身份识别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跨端生物特征识别系统、生物特征管理系统、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可以通过采集用户的生物特征,以用于快捷地实现对用户的身份识别。诸如指纹、人脸、虹膜等生物特征,均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的生物特征识别过程。
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实施可以包括两个阶段:在录入阶段,需要采集并保存用户的标准生物特征;在识别阶段,需要采集待识别用户的生物特征,并将其与预先保存的标准生物特征进行匹配,从而确定该待识别用户是否为标准生物特征对应的用户。
在相关技术中,出于对标准生物特征的保密需求、避免泄露,往往将标准生物特征保存在电子设备中,即该标准生物特征仅能够应用于单台电子设备,而无法共享至其他电子设备,使得每台电子设备均需要单独采集和保存用户的标准生物特征,造成用户不得不在每台电子设备上重复录入标准生物特征。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提供一种跨端生物特征识别系统、生物特征管理系统、方法及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提供技术方案如下:
根据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跨端生物特征识别系统,包括:
密钥管理服务器,所述密钥管理服务器关联存储有特征采集模组的唯一标识和解密密钥,所述解密密钥用于对相应的特征采集模组得到的加密后生物特征信息实施解密操作,以得到相应的解密后生物特征信息;
特征识别服务器,所述特征识别服务器将任一电子设备发送的加密后生物特征信息和所述任一电子设备的特征采集模组的唯一标识发送至所述密钥管理服务器,并接收所述密钥管理服务器返回的解密后生物特征信息,以实施特征录入或特征识别;
第一电子设备,所述第一电子设备通过第一特征采集模组采集用户的生物特征信息,所述用户的生物特征信息被所述第一特征采集模组通过第一加密密钥进行加密形成第一加密后生物特征信息;所述第一电子设备还将所述第一加密后生物特征信息和所述第一特征采集模组对应的第一标识发送至所述特征识别服务器,以使所述特征识别服务器将所述第一加密后生物特征信息对应的第一解密后生物特征信息存储为所述用户的标准生物特征信息;
第二电子设备,所述第二电子设备通过第二特征采集模组采集设备使用者的生物特征信息,所述设备使用者的生物特征信息被所述第二特征采集模组通过第二加密密钥进行加密形成第二加密后生物特征信息;所述第二电子设备还将所述第二加密后生物特征信息和所述第二特征采集模组对应的第二标识发送至所述特征识别服务器,以使所述特征识别服务器对所述第二加密后生物特征信息对应的第二解密后生物特征信息进行识别,并在所述第二解密后生物特征信息与所述用户对应的标准生物特征信息相匹配的情况下,判定所述设备使用者为所述用户。
根据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生物特征管理系统,包括:
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通过特征采集模组采集用户的生物特征信息,并由所述特征采集模组通过加密密钥对所述生物特征信息进行加密,得到加密后生物特征信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斑马智行网络(香港)有限公司,未经斑马智行网络(香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26887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活体检测系统及方法
- 下一篇:生物特征识别的风险管控方法及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