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自动检测放电的高压电缆线在审
申请号: | 201810269216.6 | 申请日: | 2018-03-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614196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02 |
发明(设计)人: | 赵正平;章应凡;叶中华;吕淮珠;何文巽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浙江六环电线电缆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31/12 | 分类号: | G01R31/12;H01B7/18;H01B7/02;H01B7/22;H01B7/32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仲龙腾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48 | 代理人: | 李静 |
地址: | 31203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流传感器 高压电缆 接线盒 放电 自动检测 远程实时监控 高压电缆线 绕线圈 铁氧体 绝缘层 局部放电信号 导体缆芯 导线连接 电缆接头 电缆结构 电缆事故 接入网络 螺栓固定 内屏蔽层 外屏蔽层 防护套 固定端 接地线 接头处 屏蔽壳 示波器 卡套 排查 缠绕 电缆 查找 检测 检查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自动检测放电的高压电缆线,包括高压电缆、接线盒和电流传感器,所述电缆结构从内向外依次为导体缆芯、内屏蔽层、绝缘层、外屏蔽层和防护套,所述接线盒位于电缆的接头处,所述电流传感器安装在接线盒上并通过螺栓固定,所述电流传感器包括屏蔽壳、卡套、固定端、铁氧体和绕线圈,绕线圈均匀的缠绕在铁氧体上,所述电流传感器通过导线连接示波器,并接入网络便于远程实时监控。本发明在电缆接头接线盒上设电流传感器,通过检测接地线的局部放电信号来自动检测高压电缆的放电情况,有利于对高压电缆放电的远程实时监控,一旦出现问题和事故只需查找布局点的信息,缩小高压电缆事故排查范围,有利于高效的检查和解决电缆事故。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缆领域,尤其是一种可自动检测放电的高压电缆线。
背景技术
由于电力电缆及其附件作为电力传输的纽带,在电力工业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各行各业对用电量的需求量也在逐年增加,电缆的需求及要求标准也不断提高,高压电缆甚至超高压电缆的架设总量也在不断增加。由于电缆的老化或者在制备及安装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或者受外界机械力的破坏或者啮齿类动物的啃咬等,会导致电缆及其接头等附件产生局部放电现象,在电缆终端连接处,由于剥除内外屏蔽层,会导致屏蔽层端口处局部电场畸变,场强过大,也容易引起局部放电现象,电缆局部放电会产生电磁波辐射、光信号、电流脉冲等信号。随着局部放电现象的发生,电缆附件内部介质的介电常数会发生变化,造成电缆的电化学腐蚀、电缆击穿断路等问题,据统计,电缆局部放电是造成电缆绝缘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局部放电的检测一般是排查式局部检测,在排查时有可能会受到高辐射、高噪声等的干扰,往往检测效果不好,也耗费大量的人力,排查时间较长,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各种不便和经济损失。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可自动检测放电的高压电缆线。
本发明为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可自动检测放电的高压电缆线,包括高压电缆、接线盒和电流传感器,所述高压电缆包括输电部分和接地部分,所述输电部分的结构从内向外依次为导体缆芯、内屏蔽层、绝缘层、外屏蔽层和防护套,所述防护套外面设一层防咬层,所述接地部分穿过电流传感器的中心,所述接线盒位于输电部分的接头处,所述电流传感器安装在接线盒上并通过螺栓固定,所述电流传感器包括屏蔽壳、卡套、固定端、铁氧体和绕线圈,所述绕线圈均匀的缠绕在铁氧体上,所述铁氧体位于屏蔽壳内,所述卡套套在屏蔽壳的中心处,卡住铁氧体和屏蔽壳,所述固定端分为第一固定端和第二固定端,所述电流传感器通过导线连接示波器,并接入网络便于远程实时监控。
上述的可自动检测放电的高压电缆线,所述导体缆芯采用铜导体,数量为6或9根。
上述的可自动检测放电的高压电缆线,所述屏蔽层为添加了石墨烯的屏蔽层,所述防咬层采用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材料。
上述的可自动检测放电的高压电缆线,所述电流传感器为宽频带传感器。
上述的可自动检测放电的高压电缆线,所述电流传感器的卡套选用尼龙材质。
上述的可自动检测放电的高压电缆线,所述铁氧体为镍锌铁氧体,磁导率为200。
上述的可自动检测放电的高压电缆线,所述绕线圈为偶数绕线圈,绕线圈数为10-20圈,绕线圈外部的漆包线厚度为1mm。
和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浙江六环电线电缆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浙江六环电线电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26921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