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动汽车电池分组热管理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810269616.7 | 申请日: | 2018-03-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501745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12 |
发明(设计)人: | 朱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酷朗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L58/18 | 分类号: | B60L58/18;B60L58/4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0031 江苏省南***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电池 电池组 电动汽车电池 热管理系统 分组 电池管理系统 热管理子系统 延长电池寿命 电池热管理 分组管理 运行模式 模块化 能耗 | ||
1.电动汽车电池分组热管理系统,包括汽车电池、电池管理系统(2),其特征在于:将汽车电池分为若干个模块化的电池组(1) ,各个电池组(1)中各自包含独立的热管理子系统(3);
其中,各个电池组(1)可以同时具有不同的运行状态和不同的热管理方案,由电池管理系统(2)进行统一调度;
电池管理系统(2)连接各个热管理子系统(3),电池管理系统(2)根据各个电池组(1)的运行状态,分别设定各个电池组(1)的热管理目标温度或目标温度范围;
热管理子系统(3)中包括换热装置、电池温度传感器;热管理子系统(3)根据对应的电池组(1)的热管理目标温度或目标温度范围、结合电池温度传感器检测的当前温度、通过换热装置对电池组(1)的温度进行调节控制;
电池组(1)的运行状态至少包括以下三种:放电状态、充电状态和空闲状态;
其中,各个电池组(1)能够单独或以任意组合的模式进行放电;并且各个电池组(1)能够单独或以任意组合的模式进行充电;
进一步的,根据电池的产品特性确定电池休眠温度、根据电池的产品特性确定电池最低合理放电温度;
当电池组(1)的运行状态为空闲状态、且在一段时间内不会进入其他状态时,则通过对应的热管理子系统(3)对该电池组(1)进行冷却,并将电池组(1)的温度维持在电池休眠温度或更低,使得电池组(1)进入休眠状态、以延长电池寿命;
当电池组(1)的运行状态即将从空闲状态转为放电状态时,若电池当前温度低于电池最低合理放电温度,则通过对应的热管理子系统(3)对该电池组(1)进行加热,并将电池组(1)的温度提升到电池最低合理运行温度、以利于电池组(1)的正常工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汽车电池分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各个电池组(1)对应的换热装置可以分别连接到制冷子系统(4a)和制热子系统(4b),当电池组(1)需要冷却时,对应的换热装置与制冷子系统(4a)连通、与制热子系统(4b)断开;当电池组(1)需要加热时,对应的换热装置与制热子系统(4b)连通、与制冷子系统(4a)断开。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汽车电池分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电池组(1)的壳体中包含密闭式的隔热层,隔热层用于降低环境因素对电池组内部温度的影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汽车电池分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根据电池的产品特性确定电池合理放电温度范围;当电池组(1)处于放电状态时,通过对应的热管理子系统(3)对该电池组(1)进行加热/冷却,并将电池组(1)的温度维持在电池合理放电温度范围之内、以利于电池组(1)的放电。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汽车电池分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根据电池的产品特性确定电池合理充电温度范围;当电池组(1)处于充电状态或充电前的准备期时,通过对应的热管理子系统(3)对该电池组(1)进行加热/冷却,并将电池组(1)的温度维持在电池合理充电温度范围之内、以利于电池组(1)的充电。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汽车电池分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当不同的电池组(1)在同一时间段的热管理目标不同时,即一部分需要加热的同时另一部分需要冷却;此时,采用热回收的运行模式,具体包括以下两种结构:
第一,将管理目标不同的两类电池组分开、分为加热组(1a)和冷却组(1b) ,将加热组(1a)中的换热装置与冷却组(1b)中的换热装置连接成循环回路,通过换热介质的循环实现对加热组(1a)进行加热的同时对冷却组(1b)进行冷却;
第二,将管理目标不同的两类电池组分开、分为加热组(1a)和冷却组(1b)、并设置热泵机组(4c),将加热组(1a)中的换热装置的循环回路与热泵机组(4c)的冷凝器(4d)相连接进行热交换;将冷却组(1b)中的换热装置的循环回路与热泵机组(4c)的蒸发器(4e)相连接进行热交换,在热泵机组(4c)的作用下,对加热组(1a)进行加热的同时对冷却组(1b)进行冷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酷朗电子有限公司,未经南京酷朗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269616.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