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动态容量调整过程中安全平滑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272540.3 | 申请日: | 2018-03-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59511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23 |
发明(设计)人: | 李招远 | 申请(专利权)人: | 记忆科技(深圳)有限公司;东莞记忆存储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6 | 分类号: | G06F3/06;G06F11/20 |
代理公司: | 广东广和律师事务所 44298 | 代理人: | 董红海 |
地址: | 518057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蛇口街道蛇***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动态 容量 调整 过程 安全 平滑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动态容量调整过程中安全平滑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每次固态硬盘上电时系统进行复位,获取设备初始用户容量信息和当前用户容量信息,根据当前容量和冗余空间计算确定冗余空间下限,当系统发现出现新的坏块时,检查当前的冗余空间是否小于冗余空间下限,如果小于则从当前用户容量中分配一部分空间补充到冗余空间,保证冗余空间不小于冗余空间下限。本发明通过动态容量,并设定冗余空间的上限和下限和禁止向新容量以外的空间写入数据,原来写过数据的空间仍然可以进行读访问的方法,让存储设备不需要重新格式化就可以平滑的转换到新容量,从而更方便消费者的使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存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动态容量调整过程中安全平滑的方法。
背景技术
Nand Flash是当今使用的最广泛的一种存贮介质,在存储设备中的得到了大量的使用。由于工艺和材料的原因Nand Flash在出厂时会有一些坏块,在后来的使用过程中也会产生新的坏块。在基于Nnad Flash固态存储设备中,由于NAND Flash必须要先擦除才能写入数据,所以设备中需要有超出设备标称容量的冗余空间来对已存储空间进行垃圾回收。当一个设备中的坏块超过一定的数量的时候,冗余空间不够时,会导致垃圾回收效率变低,甚至当坏块足够多时,出现根本回收不出空间的状况。当出现这种情况时,要么整个盘不可用了,要么降低容量使用,对于一般消费级产品来说,降低容量以获取足够的冗余空间是一个经济的方法,但是由于这时候可能有些数据还在超出新容量的空间之外,如果直接把这些数据丢弃,就有可能会导致系统数据丢失,因此业界的做法往往是让设备先进入只读状态,等待设备重新格式化,然后才能降低容量使用。
发明内容
针对以上缺陷,本发明目的在于如何解决出现大量坏块在固定冗余空间情况出现数据丢失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动态容量调整过程中安全平滑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每次固态硬盘上电时系统进行复位,获取设备初始用户容量信息和当前用户容量信息,根据当前容量和冗余空间计算确定冗余空间下限,当系统发现出现新的坏块时,检查当前的冗余空间是否小于冗余空间下限,如果小于则从当前用户容量中分配一部分空间补充到冗余空间,保证冗余空间不小于冗余空间下限。
所述的动态容量调整过程中安全平滑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增加命令识别模块判断当前命令是否为写命令,如果是先判断当前命令的地址空间是否超出当前用户容量空间,如果是则返回失败,结束本次写命令,否则继续执行本次命令;如果为非写命令,则增加判断当前命令的地址空间是否超出初始用户容量空间,如果是则返回失败,结束本次写命令,否则继续执行本次命令。
本发明通过动态容量,并设定冗余空间的上限和下限和禁止向新容量以外的空间写入数据,原来写过数据的空间仍然可以进行读访问的方法,让存储设备不需要重新格式化就可以平滑的转换到新容量,从而更方便消费者的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动态容量参数初始化流程图;
图2是动态容量调整的触发流程图;
图3是动态容量存储设备命令执行过程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技术提出了一种平滑过渡的动态容量调整方法,通过设定冗余空间的上限和下限和禁止向新容量以外的空间写入数据,原来写过数据的空间仍然可以进行读访问的方法,让存储设备不需要重新格式化就可以平滑的转换到新容量,从而更方便消费者的使用。具体调整过程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记忆科技(深圳)有限公司;东莞记忆存储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记忆科技(深圳)有限公司;东莞记忆存储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27254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