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斜板结构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810273102.9 | 申请日: | 2018-03-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031679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24 |
发明(设计)人: | 王莉莉;黄辉;党伟;毕彩霞;唐志伟;谭文捷;胡长朝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2F1/465 | 分类号: | C02F1/465;C02F1/463;C02F1/461;C02F1/40;B01D17/06;B01D17/025;C02F1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创毕升专利事务所 11218 | 代理人: | 孙向民;廉莉莉 |
地址: | 100027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板结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斜板结构及其应用,包括:多个斜板,每个斜板包括第一电极板层、第二电极板层和设置于第一电极板层和第二电极板层之间的绝缘材料层;相对设置的第一接电条和第二接电条,第一接电条和第二接电条中心均设置有接电金属板,接电金属板外侧包裹有绝缘层,第一接电条和第二接电条均为圆棍形且表面设置有多个间距渐变的接电槽,每个斜板的第一电极板层的一端和第二电极板层的相远离一端分别插入第一接电条和第二接电条表面的接电槽内;通过同时转动第一接电条和第二接电条,斜板能够沿所述接电槽运动。本发明的电斜板结构,其电极板层的极性和斜板间距能够方便更改,进而能够改变电场强度,使电斜板的吸附效果方便调节。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水处理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电斜板结构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油田化工企业会产出大量含油污水,仅中石化上游各油田产出的污水就达100×104m3/d。一般含油污水乳化严重,含有大量粒径微小的油滴及悬浮物质,这些微小的油滴及悬浮物质稳定悬浮在污水中,油水分离速度慢,去除困难。为了加快油水分离,需要投加除油剂、絮凝剂或浮选剂、助凝剂等大量药剂,其加药量从几十mg/L到200mg/L,高的可达600多mg/L。大量加药会导致一系列问题:(1)污水处理成本高,药剂成本高达0.6-2.1元/m3水,部分油田因药剂费用不足,减少加药,导致水质不达标;(2)药剂投加导致污泥产量大,如胜利孤岛采油厂,据统计污水投加药剂导致的污泥量增加30%左右。以100mg/L计,纯药剂产生的污泥量即为0.3方泥/1000方水(含水率70%)。污泥处理成本高达236.6元/方,大量污泥给油田生产运行带来沉重负担。
电化学污水处理工艺是近些年新兴的污水处理工艺,具有加药量少等优点,被称为“绿色化学”。目前电化学处理含油污水的研究,多集中在电絮凝、电气浮、电解等方面,电场吸附等物理除油及悬浮物的研究较少。
电场吸附为纯物理作用,无需转化为化学能,能耗低。斜板沉淀是根据浅池沉淀理论设计出的一种高效沉淀方式。根据浅池理论,一定沉淀区表面积下,颗粒物的去除率跟池深无关,只跟沉淀区的表面积有关。因此投加斜板后相当于减小池深、增大沉淀区表面积。综合电场吸附及斜板沉淀双重作用,可大大提高乳化油滴及微小悬浮颗粒的上浮及沉降速率,大大提高去除效率。
目前,用于除油及悬浮物的装置中所用的斜板结构,大多斜板固定于装置内,导致斜板间距不可调节或者调节困难;还有一些斜板结构没有考虑斜板电极间的绝缘问题,导致存在极板短路的风险;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斜板结构,使其斜板间距可调,并且能够防止极板短路,使得使用更加可靠。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斜板结构,使得斜板极性和斜板间距能够方便更改,从而改变电场强度,调节带电斜板的吸附效果。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电斜板结构,该电斜板结构包括:
多个斜板,每个斜板包括第一电极板层、第二电极板层和设置于所述第一电极板层和第二电极板层之间的绝缘材料层;
相对设置的第一接电条和第二接电条,所述第一接电条和第二接电条中心均设置有接电金属板,所述接电金属板外侧包裹有绝缘层,所述第一接电条和第二接电条均为圆棍形且表面设置有多个间距渐变的接电槽,每个斜板的所述第一电极板层的一端和所述第二电极板层的相远离一端分别插入所述第一接电条和第二接电条表面的接电槽内;通过同时转动所述第一接电条和第二接电条,所述斜板能够沿所述接电槽运动。
优选地,相邻两个接电槽的间距沿所述接电条的圆周面渐变。
优选地,多个间距可调的渐变的接电槽轨迹在接电条表面呈扇形分布。
优选地,所述第一接电条的接电金属板和所述第二接电条的接电金属板分别与电源的正极和负极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电极板层和第二电极板层均为不锈钢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27310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