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高铁酸盐活化微生物絮体以提高凝聚及脱磷性能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278909.1 | 申请日: | 2018-03-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8323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11 |
发明(设计)人: | 马军;王鲁;刘玉蕾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3/12 | 分类号: | C02F3/12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松花江专利商标事务所 23109 | 代理人: | 贾泽纯 |
地址: | 150001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高铁酸盐 活化 微生物 提高 凝聚 性能 方法 | ||
一种利用高铁酸盐活化微生物絮体以提高凝聚及脱磷性能的方法,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高铁酸盐活化微生物絮体的方法,它为了解决现有的活性污泥法活性低,污染物去除效果较低的问题。本发明活化微生物絮体的方法:一、制备高铁酸盐溶液;二、将高铁酸盐溶液与污泥絮体分别通过两管路喷射混合进行接触反应,通过高铁酸盐活化污泥后得到具有新生态界面活性的污泥絮体;三、将具有新生态界面活性的污泥絮体回流至生物处理反应器内进行生化处理。利用本发明制备的高铁酸盐活化微生物絮体,在生物处理反应器中污泥停留时间可减少至常规处理工艺的1/2~1/4;COD去除率可达80%~98%,总磷去除率达20%~50%。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高铁酸盐活化微生物絮体的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目前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国家对环境保护的要求日益严格。水污染治理日渐成为关系人们生活水平的重大方面。目前比较常用而且经济的污水处理技术是活性污泥法。传统的活性污泥法是将废水与活性污泥微生物混合搅拌并曝气,使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分解,生物固体随后从已处理废水中分离,并可根据需要将部分回流到曝气池中,由生化池、沉淀池、污泥回流系统和曝气系统构成。传统的活性污泥法作为污水处理领域的成熟处理工艺,应用非常广泛,但是一般存在污泥絮体或生物膜难以培养形成,曝气能耗浪费较大,出水效果难以保证。
其中,活性污泥含有大量的微生物和有机物,但该污泥的驯化培养时间较长,回流最主要是起到接种的作用,而且如果不采用污泥回流,新污泥的处理能力就十分有限,回流本身也是一个让微生物加速繁殖的过程。根据物理化学中的界面张力和表面势能分布原理,絮体粒径越小,反应活性越高,传质效率越高。但是传统活性污泥中的曝气生物反应池中主体生物絮体粒径约500um~3mm,极大地限制了传质效率和反应活性,抑制了生化传质与生化反应效率,运行过程能耗高,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低,出水水质不稳定,且易出现污泥膨胀。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的活性污泥法活性低,污染物去除效果较低的问题,而提供一种利用高铁酸盐活化微生物絮体以提高凝聚及脱磷性能的方法。
本发明利用高铁酸盐活化微生物絮体以提高凝聚及脱磷性能的方法按以下步骤实现:
一、制备高铁酸盐溶液;
二、将步骤一得到的高铁酸盐溶液与污泥絮体分别通过两管路喷射混合进行接触反应,控制接触反应时间为1~3min内,通过高铁酸盐活化污泥后得到具有新生态界面活性的污泥絮体;
三、将步骤二得到的具有新生态界面活性的污泥絮体回流至生物处理反应器内进行生化处理。
高铁酸盐是一种氧化还原电势高,与有机物反应选择性强,还原产物三价铁绿色无毒且具有较强的凝聚絮凝效能的水处理药剂。在高铁酸盐与污泥快速接触的瞬间,仅仅会破坏胞外多聚物,产生对污泥絮体的切割效果,使污泥絮体粒径变小,但对污泥细菌的完整性几乎没有影响的效能。由于高铁酸盐对污泥絮体的原位切割效果,可使新生态界面生物微絮体的形成,因此大幅度提高了生物微絮体活性以及城镇污水生化处理效果。
利用本发明制备的高铁酸盐活化微生物絮体,在生物处理反应器中污泥停留时间可减少至常规处理工艺的1/2~1/4;COD去除率可达80%~98%,总磷去除率达20%~50%。
附图说明
图1为高铁酸盐溶液与污泥絮体混合进行接触反应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一:本实施方式利用高铁酸盐活化微生物絮体以提高凝聚及脱磷性能的方法按以下步骤实施:
一、制备高铁酸盐溶液;
二、将步骤一得到的高铁酸盐溶液与污泥絮体分别通过两管路(快速)喷射混合进行接触反应,控制接触反应时间为1~3min内,通过高铁酸盐活化污泥后得到具有新生态界面活性的污泥絮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未经哈尔滨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27890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