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河流污染淤泥治理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1810281275.5 | 申请日: | 2018-04-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73250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07 |
发明(设计)人: | 陈钦先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钦先 |
主分类号: | C02F11/00 | 分类号: | C02F11/00;B09C1/00 |
代理公司: | 合肥市科融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26 | 代理人: | 陈思聪 |
地址: | 235100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淤泥治理 河流污染 淤泥 制备方法和应用 有效治理 氮川三乙酸三钠 盐碱地土壤 赤藓糖醇 节能环保 山梨酸钾 设备要求 生产加工 异柠檬酸 原花青素 制备工艺 白介素 修复剂 椰壳炭 重量份 制备 治理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河流污染淤泥治理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淤泥治理材料包括以下按照重量份数计的组分:赤藓糖醇15‑22份、白介素6‑15份、氮川三乙酸三钠8‑17份、异柠檬酸三钠5‑11份、山梨酸钾5‑10份、原花青素6‑17份、椰壳炭3‑7份。本发明的河流污染淤泥治理材料可有效治理淤泥,同时可利用淤泥制备能有效治理盐碱地土壤的修复剂,从而实现增加淤泥的利用率,原料成分简单,治理效果明显,更加节能环保;且制备工艺简单,设备要求低,有利于生产加工。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污染淤泥治理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河流污染淤泥治理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目前,城市及周边的河流,由于受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的双重污染,导致河水严重富营养化,使水生生物严重减少,河流发黑发臭,严重影响城市环境的改善,因此对这种河流的治理已成为当前城市建设中最紧迫的任务。治理严重富营养化的河流,一方面要采取有效措施减少乃至杜绝污染源,另一方面则要清理河底发黑发臭的污染淤泥。但是现有的污泥处理材料存在以下缺点:成分复杂,且效果不明显,淤泥利用率低,不够节能环保。因此,本发明提供一种河流污染淤泥治理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河流污染淤泥治理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河流污染淤泥治理材料,所述淤泥治理材料包括以下按照重量份数计的组分:赤藓糖醇15-22份、白介素6-15份、氮川三乙酸三钠8-17份、异柠檬酸三钠5-11份、山梨酸钾5-10份、原花青素6-17份、椰壳炭3-7份。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淤泥治理材料包括以下按照重量份数计的组分:赤藓糖醇18-21份、白介素8-13份、氮川三乙酸三钠11-14份、异柠檬酸三钠6-10份、山梨酸钾7-9份、原花青素8-13份、椰壳炭4-6份。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淤泥治理材料包括以下按照重量份数计的组分:赤藓糖醇20份、白介素11份、氮川三乙酸三钠12份、异柠檬酸三钠8份、山梨酸钾8份、原花青素10份、椰壳炭5份。
一种河流污染淤泥治理材料的制备方法,将赤藓糖醇、山梨酸钾、原花青素和异柠檬酸三钠混合,加入35-60份的水,搅拌混合均匀,加入白介素、氮川三乙酸三钠和椰壳炭,在65-70℃下超声震荡20-30min,即得。
一种河流污染淤泥治理材料在河流污染淤泥治理及土壤修复领域中的应用。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将所述淤泥治理材料与河流污染淤泥按照重量比1:(200-600)混合搅拌40-80min,搅拌速度为200-400r/min,然后将混合后的物料置于200-265℃下煅烧3-5h,取出后粉碎过筛40-80目,即得处理后的淤泥粉。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将处理后的淤泥粉稀释后均匀的散在盐碱地污染土壤表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的河流污染淤泥治理材料可有效治理淤泥,同时可利用淤泥制备能有效治理盐碱地土壤的修复剂,从而实现增加淤泥的利用率,原料成分简单,治理效果明显,更加节能环保;且制备工艺简单,设备要求低,有利于生产加工。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实施例1
一种河流污染淤泥治理材料,所述淤泥治理材料包括以下按照重量份数计的组分:赤藓糖醇15份、白介素6份、氮川三乙酸三钠8份、异柠檬酸三钠5份、山梨酸钾5份、原花青素6份、椰壳炭3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钦先,未经陈钦先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28127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