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非接触式车用线束线序识别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810284631.9 | 申请日: | 2018-04-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8801462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13 |
发明(设计)人: | 刘建国;冯云剑;程栋梁;杨军;饶正玉;郑玉玲;李明菊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理工大学;武汉东环车身系统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J3/46 | 分类号: | G01J3/46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钟锋 |
地址: | 43007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标准件 工件夹具 测线 参考 图像处理装置 车用线束 非接触式 识别装置 颜色识别 线束 线序 图像 蜂鸣器报警 摄像头拍摄 摄像头 参考标准 错误报警 灯光条件 读取图像 对称放置 顺序判断 警示灯 像素点 束线 装夹 红灯 出线 拍摄 检测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非接触式车用线束线序识别装置,包括:工件夹具,用于固定装夹待测线束工件和参考标准件;参考标准件,与待测线束工件对称放置在工件夹具上,用于为颜色识别与顺序判断提供参考标准;两个摄像头,分别放置在工件夹具的两侧,用于拍摄工件夹具两侧的待测线束工件与参考标准件的图像;图像处理装置,用于对摄像头拍摄的图像进行处理,并读取图像中预先设定范围内各像素点的RGB值,然后根据参考标准件设定颜色识别域,最后识别待测线束工件的线束颜色,检测颜色顺序是否正确;错误报警装置,用于当图像处理装置识别出线束线序有误时,警示灯亮红灯,蜂鸣器报警。本发明在不同的灯光条件下也能够准确识别线束颜色。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线束线序识别技术,尤其涉及一种非接触式车用线束线序识别装置。
背景技术
汽车线束是汽车电路的网络主体,连接汽车的电气电子部件并使之发挥功能,线束是指由铜材冲制而成的接触件端子(连接器)与电线电缆压接后,外面再塑压绝缘体或外加金属壳体等,以线束捆扎形成连接电路的组件。随着汽车功能的增加,电子控制技术的普遍应用,电气件越来越多,汽车上的电路数量与线束数量显著增加,汽车线束的设计与布置成为汽车生产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线束与线束之间、线束与电气件之间的连接,采用联插件或线耳。联插件用塑料制成,分有插头和插座。线束与线束之间用联插件相接,线束与电气件之间的连接用联插件或线耳。
车用线束电线的颜色分为单色线和双色线,颜色的用途也有规定,一般是车厂自订的标准。我国行业标准只是规定主色,例如规定单黑色专用于搭铁线,红单色用于电源线,不可混淆。不同颜色的电线连接着不同的电子元件,因此联插件处的线束必须按照规定顺序排列,如果顺序混淆,将会导致电路连接出错,甚至导致线路短路,引起严重后果。
由于许多零部件厂,联插件的制造仍采用人工加工的方式,难免出现导线顺序出错或者导线颜色用错的问题,这将为后续的生产加工留下巨大的安全隐患,因此,必须设计一种稳定可靠的检测系统,自动识别插接件的导线颜色顺序,并做出正确判断。
传统的线束线序检测通常采用人工检查的方式,容易出现错检,漏检,无法保证线束顺序的准确性,现有的线束线序检测装置通常是直接对待测工件拍照,识别导线颜色与顺序,这一方法对于光照条件要求较高,如果光照条件发生变化,容易导致读取RGB数值不准确,造成误检。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供一种非接触式车用线束线序识别装置。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非接触式车用线束线序识别装置,包括:
工件夹具,用于固定装夹待测线束工件和参考标准件,并将双排线束分隔成两排,使两排线束分别在工件夹具两侧;
参考标准件,与待测线束工件对称放置在工件夹具上,用于为颜色识别与顺序判断提供参考标准;
两个摄像头,分别放置在工件夹具的两侧,用于拍摄工件夹具两侧的待测线束工件与参考标准件的图像;
图像处理装置,用于对摄像头拍摄的图像进行处理,并读取图像中预先设定范围内各像素点的RGB值,然后根据参考标准件设定颜色识别域,最后识别待测线束工件的线束颜色,检测颜色顺序是否正确;
错误报警装置,用于当图像处理装置识别出线束线序有误时,警示灯亮红灯,蜂鸣器报警。
按上述方案,所述工件夹具底板上设有用于穿引导线的圆孔,将导线穿过底板上的圆孔,插入待测工件中,保证导线之间相互平行;所述用于固定安装待测工件与参考标准件的结构是左右对称的,并且中间有分隔标志物。
按上述方案,所述工件夹具底板的中间有纯色的隔板,所述隔板用于把穿过圆孔的两排导线分隔开,并提供一个纯净的背景,便于后续的图像处理以及颜色识别。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理工大学;武汉东环车身系统有限公司,未经武汉理工大学;武汉东环车身系统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28463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共口径多通道全波段高光谱成像系统
- 下一篇:一种镭射烟标色差测量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