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甲醛吸附用活性炭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285803.4 | 申请日: | 2018-04-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0339810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0-18 |
发明(设计)人: | 秦志永;孙仪;黄嘉雯;张敏;卢禹彤;刘秋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西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J20/20 | 分类号: | B01J20/20;B01J20/32;B01D53/02;B01D53/86;B01D53/7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30004 广西壮族***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活性炭 甲醛吸附 浸渍 制备 纳米二氧化钛 胺类化合物 表面活性剂 香精 活性炭技术 甲醛捕捉 甲醛吸收 浸渍溶液 溶液制备 吸附能力 浸渍液 重量份 重复 汽车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活性炭浸渍不同溶液制备甲醛吸附用活性炭及其制备方法,涉及活性炭技术领域,所述甲醛吸附用活性炭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活性炭5000份、胺类化合物10~100份、表面活性剂1~5份、纳米二氧化钛0.5~5份、香精1~2.5份;制备步骤包括:(1)将胺类化合物、表面活性剂、纳米二氧化钛、香精分别制成浸渍溶液;(2)将活性炭分别依次加入到上述(1)中得到的浸渍液中浸渍并干燥即得本发明所述甲醛吸附用活性炭。本发明以具有良好吸附能力的活性炭为载体,对活性炭进行甲醛捕捉物质的浸渍,可增强其甲醛吸附能力。本发明制备方法简单,易于重复及大规模生产,成本较低,甲醛吸附效果较好,可以用于汽车、工厂等地的甲醛吸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活性炭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甲醛吸附用活性炭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甲醛为较高毒性的物质,在我国有毒化学品优先控制名单上甲醛高居第二位。甲醛易致癌、致畸,是公认的变态反应源,也是潜在的强致突变物之一。研究表明,甲醛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嗅觉异常、刺激、过敏、肺、肝及免疫功能异常等方面。
游离甲醛在现代生活的很多场合多有存在,如家装板材、室内涂料、化纤产品或服装面料等都有一定数量的游离甲醛。多孔材料因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较强的吸附性能,因此利用多孔材料制备对游离甲醛有较好吸收作用的产品,目前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对于甲醛吸附产品的研究与制备,前人做了相应的研究,如中国发明专利申请201610947921.8公开了一种甲醛吸附剂。该甲醛吸附产品由以下组分和含量构成:超细硅藻土粉10~50份、乙烯脲5~20份、微晶纤维素3~6份、改性后纳米TiO25~10份,其中,改性过的超细硅藻土粉、ZnO/纳米TiO2复合材料按专利中相应步骤制备。该发明选用硅藻土作载体,并且经改性过的超细硅藻土粉在具有较大比表面积和高孔隙率的同时具有耐潮、不霉变、防虫蛀等优点,解决了纳米TiO2自身的团聚问题,同时各种功能组分相配合能达到较好的甲醛吸附效果。而在实际的生产中,成分物质的改性会增加产品制备的时间,并且工艺的复杂同时使产品的制备更困难,可能会导致产品性能不稳定影响甲醛吸附效果。
此外,中国发明专利申请201710628825.1公开了一种室内甲醛吸附用活性炭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竹粉、瓜尔胶、甲醇混合均匀,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搅拌状态下升温滴加环氧氯丙烷、3-氯-2-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升温继续搅拌,降温,调节体系pH值为7.2~7.6,抽滤,干燥,粉碎得到第一预制料;将第一预制料、粉煤灰、水混合均匀,加入微晶纤维素搅拌均匀,造粒,干燥得到第二预制料;将第二预制料升温煅烧,升温继续煅烧得到室内甲醛吸附用活性炭。该发明提出的室内甲醛吸附用活性炭的制备方法,制作成本低,所得活性炭表面形成网状高分子膜,含有大量吸附孔洞,而且孔密度极高,对室内甲醛有较好的净化效果。而该发明净化作用主要体现在物理吸附上,可能会使吸附作用受到限制,或使甲醛净化效果不稳定。
发明内容
基于背景技术存在的各种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甲醛吸附用活性炭及其制备方法,所得产品对甲醛的净化有物理、化学协同作用效果,甲醛吸收效果明显,且吸收作用稳定,无额外的有毒或刺激性成分,同时制作简便、成本低廉。
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所述甲醛吸附用活性炭按重量份计,由包括如下配比的原料制备而成:活性炭5000份、胺类化合物10~100份、表面活性剂1~5份、纳米二氧化钛0.5~5份、市售香精1~2.5份。
其中,所述活性炭为木质活性炭、果壳活性炭、椰壳活性炭或煤质活性炭。
其中,所述胺类化合物至少包括尿素、磷酸二氢铵及磷酸氢二铵。
其中,所述表面活性剂为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或十二烷基硫酸钠。
其中,所述香精为通用市售固体香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西大学,未经广西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28580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